【文史雜談】 古代音樂人的藝術才華

文/王兆貴 |2020.11.17
1374觀看次
字級

文/王兆貴

一般人說音樂家耳朵厲害,中國古代音樂大師的耳朵更厲害。春秋時代,晉國太宰師曠雙眼失明,辨識音律的能力極強。晉平公大鐘鑄成後,試聽效果時,眾樂工都說「著調」,唯師曠認為「不調」,晉平公便請師涓前來驗證,大鐘的音調果然不準。

師涓是衛國著名的樂師,記譜、作曲、奏樂,樣樣在行,尤善創作四時新曲。所謂的新曲,就是不同於雅樂的通俗樂曲,可能是他創作並演奏的旋律太迷人了,衛靈公聽了沉湎其中,竟然忘了朝政。

東漢時的蔡邕,通經史,善辭賦,精音律,因琴藝聞名京都,並有專著傳世。蔡邕夜裡彈琴斷了一根弦,他六歲的女兒在隔壁聽到了,就說斷的是第一弦。蔡邕故意弄斷第四弦,居然又被她聽出來了,這個女孩就是國人皆知的蔡文姬。正因她出身音樂世家,加上藝術天賦,後來寫出了令人斷腸的〈胡笳十八拍〉。

在中國古代的「知音」隊伍中,不乏愛好音樂歌舞的帝王將相。以開創梨園聞名於世的唐玄宗,「上洞曉音律,由之天縱,凡是絲管,必造其妙,若製作諸曲,隨意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應指散聲,皆中點拍;至於清濁變轉,律呂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雖古之夔曠,不能過也。」唐玄宗去梨園指揮樂人排練時,哪怕有一聲之誤也能察覺,並當場予以糾正。

唐代的太常丞宋沇,能從佛塔的鈴鐺聲中聽出其中夾有編鐘;盛唐文學藝術才俊王維甚至還能從樂師的姿勢和指法,猜度出所奏的是什麼曲子。

王維不僅詩畫冠絕一時,音樂造詣也十分了得,他的朋友得到一幅無題畫卷,畫中有數名樂師奏樂,但看不出畫中演奏的是何曲目。王維仔細端詳了一番,便對朋友說,樂師們演奏的是〈霓裳〉第三疊第一拍。友人既驚且疑,立刻招來一班樂工演奏此曲。當演奏到三疊一拍時,樂師們手腕指尖起落的姿態,果然與畫中的形象分毫不差。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正是王維能從畫作中辨識曲目樂章的功力所在。

開元九年,二十一歲的王維到長安應試,在一次宮廷宴會上,經好友引薦,王維彈奏了自己創作的琵琶新曲〈鬱輪袍〉,優美的曲調,傳神的技法,滿座賓客無不為之動容。當公主得知他是來京趕考的舉子,且「非止音律,詞學亦無出其右」時,遂向主考官推薦,王維也因此得中榜首。

進士及第後,王維領授的第一個頭銜叫太樂丞,相當於大唐皇家樂團總管,負責為皇室宴樂培養和管理樂隊,參與宮廷各種音樂活動。

但凡藝術才華,無靈性則無以達致巔峰境界,這靈性的誘發和觸著,既要有稟賦天性高潔的藝術根基,更要靠超拔世俗的悟性。詩歌與音樂是相通的,唐代的詩歌與音樂更是密不可分。蘇軾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應再加上一句「詩中有樂、樂中有詩」。明人胡震亨在〈唐音揆籤〉中說,將詩譜入樂者,王維為多。

王維的詩歌不僅有「繪色」之功,而且還有「繪聲」之能。除了在韻律與聲調等方面具有音樂美,他還創造了許多優美的音樂形象和意境。

在詩歌中,他擅長把動與靜、聲與色巧妙地融和起來,甚至有意識地捕捉自然音響融入其中,合奏出一曲曲空靈秀美的田園交響詩。極品古曲〈陽關三疊〉,就是在王維七絕〈送元二使安西〉的基礎上譜寫而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感人至深的千古絕唱,真正是「一曲吟到斷腸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