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鯊

文/李弘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博士、橫山國小 |2020.10.26
4955觀看次
字級
說到大白鯊,大家腦海都會浮現強健的流線體型、血盆大口、滿嘴尖牙,真是嗜血的象徵。打從1975年「大白鯊」系列電影上映以來,大白鯊就擺脫不掉昭彰惡名。有麼可怕嗎?牠們有沒有剋星呢? 圖/Pierre Kleinhouse
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白鯊,有非常苦手的天敵。 圖/Pierre Kleinhouse
其實「大白鯊」只是「俗名」,各地稱呼都不一樣。台灣正式名稱是「食人鲛」,台語俗稱「烟仔沙舅」、「馬加沙舅」或「油烟」,中國大陸則稱「噬人鯊」。 圖/Pierre Kleinhouse

文/李弘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博士、橫山國小教師)

說到大白鯊,大家腦海都會浮現強健的流線體型、血盆大口、滿嘴尖牙,真是嗜血的象徵。打從1975年「大白鯊」系列電影上映以來,大白鯊就擺脫不掉昭彰惡名。有些當過兵的讀者,可能還聽過「摸魚摸到大白鯊」的警告,意思是不要太隨便,否則就會被班長「抓包」!大白鯊真有這麼可怕嗎?牠們有沒有剋星呢?

天敵近百步就逃

自然界一物剋一物,大白鯊的剋星就是虎鯨。1997年10月9日上午,研究大白鯊的專家在美國舊金山外海的法拉隆群島,發現一對虎鯨母子同游。結果迎面出現一隻大白鯊,竟然被母鯨咬死。耐人尋味的是,母鯨並不吃獵物,而讓小虎鯨獨享;更怪的是,小虎鯨居然只吃肝臟就揚長而去!

另一處讓大白鯊「吃鱉」的場景,是在美國加州沿海的「東南法拉隆群島」,這是象鼻海豹繁衍的場域。以加州蒙特雷水族館為首的科學家,蒐集了2007年至2013年大白鯊的追蹤紀錄,以及1987年至2013年觀察虎鯨的紀錄,發現只要虎鯨出沒的地點愈靠近群島,大白鯊獵捕海豹的次數就會減少。2009年十一月初,兩群虎鯨游近群島附近,停留了兩個半小時。在這短暫時間,17尾衛星追蹤的大白鯊中的16尾從此失聯,直到2010年7月後才陸續出現;這表示大白鯊驚覺虎鯨入侵,就開始集體「找掩蔽」,等到隔年才敢回來!

台灣有無大白鯊?

大白鯊分布在南北緯60度以內,台灣海域也在牠們巡航的勢力範圍之內。1956年10月27日,漁夫在基隆外海捕獲一尾雄鯊,體長為2.82公尺,這可能是台灣最早的大白鯊紀錄。一般來說,台灣東部和西部相較,比較可能發現大白鯊的蹤跡。

大白鯊名字多

其實「大白鯊」只是「俗名」,各地稱呼都不一樣。台灣正式名稱是「食人鲛」,台語俗稱「烟仔沙舅」、「馬加沙舅」或「油烟」,中國大陸則稱「噬人鯊」。英語系國家對其稱呼就更是五花八門了,包括:white shark、maneater(美國);white pointer、white death(澳洲);blue pointer、tommy shark、uptail(南非)。

日本人則把大白鯊叫做「ホホジロザメ」,意思是「臉頰白色的鯊魚」。

「俗名」各地不同,這樣豈不天下大亂?還好瑞典博物學家林奈提出「學名」替生物命名。學名由兩個名稱組成,世界各地統一。1758年,林奈氏首次替大白鯊命名為Squalus carcharias,這就是當時正式的學名。後來經過學者不斷討論,最終學名定為Carcharodon carcharias。這兩個字都是希臘文,意思就是「牙齒粗糙的鯊魚」。同學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命名嗎?

答案

因為大白鯊的牙齒邊緣有鋸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