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音樂的堅持也是一種美。成立於一九七二年的「台北愛樂合唱團」,三十五年來堅持唱出美麗的聲音,除了本團,更發展成「愛樂室內合唱團」、「愛樂青年管絃樂團」,樂音響遍全台,如今更將向中國大陸和國際發聲。
一九七二年愛樂者黃進福結合業餘歌唱愛好者,創立了「台北愛樂合唱團」,成為當時台北音樂界的盛事,帶動了國內合唱藝術風氣。
成立之初,樂界泰斗李抱忱、戴金泉和美籍教授包克多等多位教授指導其中,合唱團盛極一時;在成立十年後,邀請從美國學成歸國的杜黑教授,到該團擔任指揮至今。
杜黑到任後即尋求可合作團體或對象,或許是機緣巧合,當時台北市立管絃樂團指揮陳秋盛為求樂團變化,正尋找其它合作可能,兩人相談甚歡,達成了合作的共識,不但解決了合唱團沒有場地練唱的窘境,也因而產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布蘭詩歌、杜蘭朵公主、台灣鄉土組曲……等。
接著,為合唱團發展,杜黑積極招考新團員,並施予嚴格訓練,而團員並未因此而減少,反而以進台北愛樂、追求更精緻的合唱藝術為榮;一九九三年,杜黑從為數一百四十人的台北愛樂合唱團中,再挑選四十人,成立「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此後,國內第一支以演唱無伴奏現代精緻合唱音樂為主要特色的合唱團終於誕生。
杜黑謙稱,台北愛樂每年都能「踩」到好時機,像政府扶植民間表演團體政策、兩岸交流、合唱曲目解禁等,都讓他們有機會展現嚴格訓練及積極擴展曲目下的成果。
後來政府訂定「立足台灣放眼世界」的政策,為了宣揚台灣特色,民間表演團體更有多的機會赴國外演出,台北愛樂的樂聲也在此時傳到國際,在國際間享有高知名度。
為落實音樂扎根,該團更響應政府「藝術下鄉」及「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到國內各地文化中心、鄉鎮及離島巡演,獲得廣大回響。現任台北愛樂基金會藝術總監的杜黑表示,除了赴國外演出,也要讓國內的愛樂者分享國際音樂表演樂風,因此台北愛樂固定每年邀請世界各地著名指揮來台客席演出,如,一九九八年瑞典籍指揮家古納‧艾瑞克森領軍的「北國風情」音樂會、一九九九年匈牙利籍指揮嘉保‧豪勒隆「布達佩斯之春」……等,為台灣的表演術環境,開拓新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