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的小孩昨天發燒去掛急診,急診室的醫師說,他有中耳炎,所以我帶他來看耳鼻喉科…」小孩的母親一臉愁容地說。
「好,我來幫他檢查一下…」正確診斷中耳炎,是很重要的。有時小孩因為害怕哭鬧或用力掙扎,耳膜也會呈現充血現象。我看了一下小病人的耳膜,並沒有鼓脹的情形,哭鬧稍止耳膜的紅色也跟著消退,很可能並非中耳炎。
「小朋友有沒有用手抓耳朵,或不斷哭鬧?」為了確認,我又問了家長。
「沒有耶!只是燒燒退退,藥吃了燒就退,幾個小時後又燒起來…」家長的回答,證實了我的判斷不是中耳炎。所以我開了一些退燒藥,並且詳細解釋有需要再吃,交代家長觀察幾天,若有異狀隨時回診…
像這樣的情景,經常在門診中發生,有時為了證明真的不是中耳炎,筆者必須用內視鏡,當場拍下患者耳膜的照片,並且拿出真正的中耳炎內視鏡照片,比較給家長看,讓家長放心。
中耳炎的診斷的確有其困難,有鑒於小兒急性中耳炎和積液性中耳炎,是耳科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二○○
四年美國耳鼻喉科、小兒科和家庭醫學科三個醫學會,共同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發表了這兩種疾病的臨床治療指引,二○○五年五月並進一步加以修訂。
在「急性中耳炎臨床指引」中明確指出,診斷急性中耳炎須符合急性發作、有中耳積液、有中耳炎的症狀或表徵三個特點,缺一不可。
所謂急性發作,是指症狀突然發生,出現後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內,就達到高峰期。中耳積液是指耳膜鼓起、活動性變差或消失、耳膜後方,可以看到一個氣液交界的平面或有耳漏。中耳炎的症狀,則包括明確的耳痛,而且這種耳痛,必須是由耳朵來的不適,並影響日常生活或睡眠。
急性發作很容易了解,沒有問題。耳朵疼痛在兩歲以下的小孩,診斷會有困難,因為年齡太小,常常無法明確表達身體的不舒服,只是不停的哭鬧和煩躁不安,但是這並不能證明耳朵有問題。即使是兩歲以上的小孩,也常常用「耳朵痛」來描述所有的耳朵不舒服,筆者曾看過耳屎堵塞,被診斷為中耳炎的案例,也看過鼻過敏的小朋友,因為經常倒吸鼻子引起中耳腔壓力失衡,被診斷為中耳炎的案例。
一項針對急性呼吸道感染而求診的病童,所做的研究顯示,急性中耳炎的病童,百分之九十有發燒、耳痛和過度哭鬧的情況。然而沒有急性中耳炎的病童,也有百分之七十二出現相同的症狀。所以單靠臨床病史,要診斷急性中耳炎是非常不可靠的。
急性中耳炎所引起的疼痛,可以口服適當的止痛藥,但是要不要使用抗生素,下期再和大家聊聊。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