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肩莎士比亞 BBC紀錄片介紹杜甫

 |2020.09.09
4403觀看次
字級
詩聖杜甫。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世界上比肩但丁和莎士比亞,但在西方,卻很少人聽說過他的名字。」這是來自BBC日前推出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詩人》中的描述。

在這部紀錄片中,BBC主持人、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沿著杜甫的足跡,輾轉西安到成都、從長沙到平江,透過他的詩歌串聯起這位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杜甫首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介紹給西方世界,而中國大陸觀眾跟隨攝影師的鏡頭,感受杜甫在當代所留下的文化影響和精神踪跡。


圖/取自影片

紀錄片一開始,伍德來到西安,大唐都城長安。他介紹,當時長安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有著超過100萬人口,在唐玄宗治理下,處於文化最輝煌的時代,也是詩歌最偉大的時代;「世界上沒有任何文明像中國那樣優雅、有文化。」這是杜甫詩歌誕生的舞台。

這部紀錄片中,學者們給予杜甫極高評價。哈佛大學學者宇文所安認為,無論哪個朝代,杜甫都是偉大的詩人,他用詩歌反映自身的經歷,這種經歷也成為中國文化情感辭典的一部分。杜甫和但丁、莎士比亞一樣,他們的作品奠定了後世對詩歌的評判標準。「中國的詩歌傳統早於荷馬史詩;詩人總是最誠實傳達人民感受的一群人。」


圖說:介紹當時地緣狀況。圖/取自影片

紀錄片的標題出自史學家洪業的著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詩歌是一種難以用鏡頭詮釋的文體,如何透過紀錄片的形式,詮釋這位詩人的偉大和他同樣偉大的詩歌,這並非易事。

《杜甫》在高度認可他傑出才華的同時,將他還原成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回溯他從出生到入仕,跌宕起伏的一生,在痛苦與飢餓當中依然樂觀的人生態度。在與平民百姓的對話當中,看到杜甫悲天憫人的情懷經由詩歌流傳至今,對今天華人的精神世界的深遠影響。


圖說:伍德走訪杜甫在成都耕讀處。圖/取自影片

紀錄片邀請英國著名演員伊恩·麥克尤恩對〈壯遊〉、〈月夜〉、〈偶題〉等十餘首杜甫詩歌英文版進行重新演繹,當他以醇厚的嗓音將杜詩娓娓道來,不同文化的人能夠匆匆從中感受杜詩中除了沉鬱頓挫之外,與天地自然交融的情感。


圖說:伊恩·麥克尤恩對杜甫詩歌,以英文版進行重新演繹。圖/取自影片

紀錄片導演張怡表示,《杜甫》的巧思在於視角的選擇。 「歷史沉澱恢弘而厚重,而它以非常輕鬆的方式娓娓道來。有些鏡頭不是非常講究,也非精美絕倫,但反而是這樣的形式讓人覺得非常親切,原來杜甫可以這樣去談論、去看待、去理解。」

在一些觀眾看來,中國古典詩歌的韻味和節律是英語所無法體現的。張怡認為,翻譯版本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讓人們對杜詩的魅力有了全新理解。

張怡認為,杜甫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對國家有著非常深沉的愛,對百姓懷有深沉的情感,當需要萬眾一心、團結一致的時候,他的詩歌能夠帶來精神上的力量。


圖說:在成都杜甫草堂外朗誦杜詩的8歲小女孩。圖/取自影片

在伍德的鏡頭下,有一位在成都杜甫草堂外朗誦杜詩的8歲小女孩;有每個月都要來草堂一次的老先生說,杜甫的很多詩,表達了老百姓尤其是窮苦人的心聲;有嘗試為杜詩譜曲,並結伴演唱的大學生;有聚在一起研究、朗誦杜詩的團體;有在清明節為杜甫掃墓的孩子們……


圖說:在清明節為杜甫掃墓的孩子們。圖/取自影片

一部拍給西方觀眾的英語紀錄片,講述1300多年前的一位中國詩人杜甫,記錄了在當時的中國,詩歌的傳統是如何延續並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交流也帶給世界不同新的視角。

影片來源:Jamous Franx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