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如果長輩抱怨吃東西吃得好累,得注意是不是健康出問題?有些疾病早期的表現是吞嚥障礙,一般人以為只是老化,其實是疾病的警訊,需要尋求專業人員徹底評估。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引起吞嚥障礙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類。第一類是神經性,最常見中風、頭部外傷;第二種是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第三種是構造型,例如頭頸癌、舌癌,經過手術或化、放療之後,口腔與咽喉組織構造的改變。
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提醒,如果長輩一口飯吃很久、總是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吃得很累、吃得愈來愈少,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要懷疑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的,需要請專業評估。
下巴夾球運動
加強喉部肌肉
王亭貴說,還可以觀察長輩吃飯時會不會常常咳嗽,或是一口食物要吞好幾次、含在嘴巴都沒吞下去。有些人吃完東西後,講話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有痰的水泡聲,代表有食物往呼吸道的方向移動,跑到聲帶上面,才會有這種聲音。
王亭貴解釋:「吞嚥有個重點,就是喉嚨要往上升起來,目的是把呼吸道關閉,食物就不會跑錯地方。」長者因為肌肉萎縮,喉頭會往下降一些,從外觀可以看到喉結變低、變明顯。這會使咽喉往上升的距離變長,加上肌肉比較沒有力量,上升速度不夠快,對於移動較為快速的食物如「水」,就容易嗆到。
如果要訓練咽喉上升,可以利用「下巴夾球」的頸部運動,這個動作和喉部上升的肌肉動作是一樣的,多做可以改善吞嚥時呼吸道關閉的力量。王亭貴也提醒,如果懷疑可能有潛在疾病或吞嚥障礙,要先找醫師評估,不要貿然做各種吞嚥練習,以免發生危險。
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說,口腔下去之後有兩個通道,一為呼吸道,一為食道。平時呼吸道是開啟、食道是關閉的,只有吞嚥動作啟動時,食道才會打開,呼吸道關閉,如果要避免嗆到,這兩個功能都要有好的協調。要避免吸入性肺炎,首要維持好的吞嚥力和喉部保護力。
訓練吞嚥功能
需要專業評估
喉部保護力就是要有好的喉部功能及閉合能力、咳嗽反射及足夠的咳嗽力量。正常狀況,只要有一點點食物跑到呼吸道,都可以引起很強的咳嗽反射,以便能有效把食物咳出來。長者如果偶爾喝水嗆到但是咳嗽力量很好,還是可以保護自己不會造成吸入性肺炎。
吞嚥功能和喉部保護力都可以訓練,但是需要專業評估,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訓練策略。
蕭麗君說,吞嚥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代償性的策略,一個是增加吞嚥生理的訓練。代償性的策略包括用餐姿勢、食物質地、用餐策略等。
蕭麗君表示,以用餐策略為例,例如一名個案用餐時精神不好,吃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想睡覺,而出現食物含口中或嗆咳的情形增加,那就要去找到讓他精神不濟的原因和可能解方,例如讓他調整作息,或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改善。
至於姿勢和食物質地,更有多面向需要同時考量,需經語言治療師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長輩的作法。同時語言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訓練,改善長輩舌頭的肌力和喉部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