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吃飯吞不下去 小心隱藏疾病警訊

 |2020.09.04
1152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如果長輩抱怨吃東西吃得好累,得注意是不是健康出問題?有些疾病早期的表現是吞嚥障礙,一般人以為只是老化,其實是疾病的警訊,需要尋求專業人員徹底評估。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引起吞嚥障礙的疾病大致可分三大類。第一類是神經性,最常見中風、頭部外傷;第二種是退化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病變;第三種是構造型,例如頭頸癌、舌癌,經過手術或化、放療之後,口腔與咽喉組織構造的改變。

吞嚥困難會從一些小小的警訊開始。王亭貴提醒,如果長輩一口飯吃很久、總是剩下一些渣渣吃不下去,吃得很累、吃得愈來愈少,超過四、五十分鐘才能吃完一餐,都要懷疑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的,需要請專業評估。

下巴夾球運動

加強喉部肌肉

王亭貴說,還可以觀察長輩吃飯時會不會常常咳嗽,或是一口食物要吞好幾次、含在嘴巴都沒吞下去。有些人吃完東西後,講話時喉嚨會發出類似有痰的水泡聲,代表有食物往呼吸道的方向移動,跑到聲帶上面,才會有這種聲音。

王亭貴解釋:「吞嚥有個重點,就是喉嚨要往上升起來,目的是把呼吸道關閉,食物就不會跑錯地方。」長者因為肌肉萎縮,喉頭會往下降一些,從外觀可以看到喉結變低、變明顯。這會使咽喉往上升的距離變長,加上肌肉比較沒有力量,上升速度不夠快,對於移動較為快速的食物如「水」,就容易嗆到。

如果要訓練咽喉上升,可以利用「下巴夾球」的頸部運動,這個動作和喉部上升的肌肉動作是一樣的,多做可以改善吞嚥時呼吸道關閉的力量。王亭貴也提醒,如果懷疑可能有潛在疾病或吞嚥障礙,要先找醫師評估,不要貿然做各種吞嚥練習,以免發生危險。

資深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說,口腔下去之後有兩個通道,一為呼吸道,一為食道。平時呼吸道是開啟、食道是關閉的,只有吞嚥動作啟動時,食道才會打開,呼吸道關閉,如果要避免嗆到,這兩個功能都要有好的協調。要避免吸入性肺炎,首要維持好的吞嚥力和喉部保護力。

訓練吞嚥功能

需要專業評估

喉部保護力就是要有好的喉部功能及閉合能力、咳嗽反射及足夠的咳嗽力量。正常狀況,只要有一點點食物跑到呼吸道,都可以引起很強的咳嗽反射,以便能有效把食物咳出來。長者如果偶爾喝水嗆到但是咳嗽力量很好,還是可以保護自己不會造成吸入性肺炎。

吞嚥功能和喉部保護力都可以訓練,但是需要專業評估,才能提供個別化的訓練策略。

蕭麗君說,吞嚥訓練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代償性的策略,一個是增加吞嚥生理的訓練。代償性的策略包括用餐姿勢、食物質地、用餐策略等。

蕭麗君表示,以用餐策略為例,例如一名個案用餐時精神不好,吃了十幾、二十分鐘就想睡覺,而出現食物含口中或嗆咳的情形增加,那就要去找到讓他精神不濟的原因和可能解方,例如讓他調整作息,或是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改善。

至於姿勢和食物質地,更有多面向需要同時考量,需經語言治療師評估,才能找到最適合長輩的作法。同時語言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訓練,改善長輩舌頭的肌力和喉部保護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