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823砲戰 交鋒入境普篩

 |2020.08.24
1486觀看次
字級
入境該不該普篩,引起醫界、公衛界熱烈討論。圖為各大學境外生陸續搭機抵台,學校工作人員做足噴酒精消毒雙手及行李等防疫工作。圖╱陳嘉寧

【本報台北訊】防疫之戰未歇,但醫界、公衛界以及指揮中心卻陷入是否入境普篩、血清抗體檢測等泥沼中,在昨天「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研討會」中,贊成及反對雙方針鋒相對,台大公衛學院認為,「自高風險地區來台者應入境檢查」,台大名醫、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則認為,現在疫情穩定,沒有這個必要。

該場研討會係由微生物學會等三大學會舉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致詞時表示,此場會議已被媒體稱為防疫界「八二三砲戰」,希望雙方純就學術面討論,「點到為止」;台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理事長薛博仁也強調,這純粹是一場學術交流,不是辯論。

高風險群檢測

避免秋冬擴大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血清抗體篩檢可促進疫苗研發,透過入境普篩可縮短檢疫,節省居家檢疫補償支出,「我也沒有說馬上就要做,而是可以試試看」,如果成效很好就可以做,每個國家都在測試入境普篩的效果。

「我從未說要使用普篩」,陳秀熙重複說了兩次,他說,新冠至今全球已兩千三百萬人確診、八十萬人死亡,各國防疫措施不同,目前我國重點是「如何找到不明感染者」,入境篩檢主要針對「高風險群做入境檢查」,低風險和中低風險群則維持原先政策。

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贊成高風險區檢測,藉此避免秋冬疫情擴大,建議指揮中心近期開會時,可透過視訊會議與地方討論、溝通來減少誤解,避免再度造成地方與中央認知不同。對此,莊人祥回覆,「謝謝建議、會再參考」。

李秉穎則認為,國內實施入境核酸普篩成本非常高,一天需四百二十萬,但目前我國疫情穩定,沒必要再做普篩,因無本土流行疫情時,效益等於零,所以是不必要的。此外,普篩主要是針對抗體,但抗體普篩恐有「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

血清抗體研究

各國都在努力

李秉穎提到,若入境篩檢是陰性而縮短檢疫為五到七天,這是很危險的;如沒抓到漏網之魚,疫情會如蜘蛛網般散開,若一個感染者進到台灣,是無可承受之重。他還提及冰島實施普篩,但防疫成績也沒有台灣來得好。不過,台大公衛學院前院長詹長權表示,冰島近期有檢討作法,台灣應尊重他國研究成果,不要妄下評論。

台大公衛學院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萬人高風險族群血清抗體檢測研究計畫,原定明天公布的期中報告取消,莊人祥說,學理上確實需要做抗體檢測,可從中了解防疫成效,彰化報告值得期待。部分專家認為抗體檢測有助於擬定防疫政策及疫苗研發,但也有專家提醒應小心解讀,且現階段不急著做。

詹長權說,血清抗體研究目的並非在渲染漏網之魚,因為「全世界都知道一定會漏掉」,抗體是病毒和人類的戰爭過後,人類所獲得的武器,是病毒留在身體裡面的免疫訊息,也是大部分國家都在嘗試挖掘的寶藏,對於防杜未來疫情有所幫助,希望國人正面看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