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公共景觀新舊有別,在農業聚落中稻草垺成為台灣農業歷史景觀的縮影;而新興社區的景觀藝術,在一九九二年通過的「藝術獎助條例」下,公寓大廈建築設置藝術景觀作品,成為新興社區與都市的主流。一般而言,政府在執行規畫都偏重於主幹道,而忽略了偏郊景觀規畫,這也間接讓人感到僅重外表而不重實質的觀感。
政策明確 景觀加分
很多人感受到台灣的都市景觀新舊雜陳,沒有一個前瞻性的規畫,造成東貼一塊、西湊一塊的窘境,造成視覺上的不協調,造成都市景觀品質的不諧調性。一直以營造社區理想的「夢想社區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蔡聰明表示,環境景觀,需官方與民間合作,而政府的政策明確,才是優質社區景觀發展的後盾。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股長陳建華表示,一般社區景觀大多由社區規畫師由下而上作規畫,這是符合於地方民意與產業的做法,而某些特例會以示範性規畫為主,如西門町徒步區規畫、公共照明設計,及特色商圈,如家具街等,都依產業相關特色規畫;陳建華說,公共藝術照明,是近些年來所做的示範性規畫;後續即有相關單位跟進,依建築特色,以夜間照明方式呈現其光影線條之美,國父紀念館就是一例。
新舊雜陳 先除髒亂
陳建華表示,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中提到:政府對於維護文化資產、增進環境景觀,主管機關得針對特定區域之周邊建築與景觀風格定立標準有所規範:在此一條例中的第九條即載明,公有建築物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也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環境,但其價值,不受百分比規定的限制;這顯示政府在景觀藝術規畫上,具有引導作用。如果,價值高於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者,政府也會酌予獎勵。
南港大坑聚落人文工作室表示,偏鄉的景觀,本身自然景觀就很美,但是街道內的建築物紊亂與衛生,是目前待解的課題,該工作室認為,優先工作,應從基本的髒亂環境著手,老舊公寓的廣告張貼物、雜草清理,可能阻礙都市或聚落環境景觀的進步。
至於傳統舊社區重新規畫的空間美感定義,都發局都市設計課陳建華股長說,對於郊區的南港、木柵貓空的開發,執行難度很高,如政治力介入、居民素質等問題,都影響整個都市空間與景觀設計的執行。他說,偏郊的景觀規畫執行雖有其困難度,但還是要做,而一般人對於早期台北南港區的工業汙染印象,連帶影響一般人觀感,只能等待三鐵共構興建完成,及其周邊景觀完成後,成為引導示範作用。
展望未來 專家樂觀
透過景觀藝術家探討從社區的公共景觀功能,到車站、路口的公共景觀,從無到有再從文化主體性的考量,讓民眾對公共藝術的認知。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祕書長郭香吟表示,目前政府對於景觀環境的綠化部分,已做得相當完整,硬體建築的改造更新問題則需要等待;她認為,如以南港的經貿園區即將成形而言,未來在該區景觀改善後,相對帶動居住品質,也將成為都市視覺的指標點。
郭香吟說,以台北市為例,它有十二個行政區,景觀設計與環境規畫要求,雖可作為台灣的景觀示範區域,但像傳統社區的萬華區、信義區、南港區……等,完成更新需要時間;她說,像改善較困難的西門町、龍山寺周邊區域,如今都能完成改善;因此,她對未來的城鄉景觀環境品質的改善是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