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圳水拜圳頭」 耆老手編籠仔笱重現攔水艱辛

 |2020.08.06
1793觀看次
字級
早年雲林縣林內鄉居民自編竹製的籠仔笱攔濁水溪水灌溉。圖/陳苡葳
早年先人用牛車把籠仔笱搬至溪床現場,再人力接龍將石塊放入一排排竹笱內,過程相當耗體力,堆排起來即形成臨時攔水壩。圖/陳苡葳

【本報雲林訊】俗話說「吃果子拜樹頭」,象徵人不忘本、飲水思源的重要,早年雲林縣林內鄉居民即是自編竹製的「籠仔笱」攔濁水溪水灌溉。雲林農田水利會今天邀請烏塗社區、林中社區及在地耆老,共同在林內鄉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重現當年的「搶水」情景,讓世人體會先民「與天爭水」的艱辛。

當地耆老憑著記憶,展現祖先流傳下來的編笱技術,讓現場參與的人為之驚嘆。

水利會長洪國浩說,籠仔笱外型如一座大圓椎竹籠,高度約4-12尺。以前先人都在空曠河床處的「笱場」編綁竹笱,並在河床中撿石塊,用牛車搬至溪床現場,再以人力接龍將石塊放入一排排的竹笱內。

「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相當耗費體力,也極需好水性的人來從事這項工作,且閉氣功夫要夠強。」洪國浩說,竹笱堆排起來後就形成臨時攔水壩,藉此改變水流及抬高水位,導引溪水流入濁幹線沉砂池,提供約3萬4500公頃面積的灌溉用水。

進入工商時代後,攔水材料改用鍍鋅石籠,透過人工組立成型、排列連結後,再以挖吊機將石塊置於石籠內填飽後封口,用挖吊機挖掘砂礫土置於石籠前面,築成砂堤擋水及防漏,此種臨時攔河壩比竹笱耐久堅固。

「吃圳水就要拜圳頭」,洪國浩說,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是國內水利會中,唯一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場域,歡迎民眾攜家帶眷親臨該園區,認識水利發展史,體悟先人的生活歷史背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