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總理桑傑士(左)、法國總統馬克宏(中)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右),二十日在布魯塞爾歐盟峰會上研究文件。圖/法新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歐盟各國領袖自本月十七日開始在布魯塞爾討論經濟紓困預算,經歷四天討論,終於在當地時間二十一日凌晨五時許達成共識,其中針對七千五百億歐元(約新台幣二十五兆元)的後疫情復甦基金,將以「捐款」和「貸款」兩種形式分配,捐款總額為三千九百億歐元,低於最初提案中的五千億歐元,可說是「節儉聯盟」殺價成功。雖然達成協議,歐洲各國間的歧異,短期內可能很難化解。
史上第二長的歐盟高峰會
路透報導,歐盟二十七國領袖在峰會第四天晚上徹夜討論,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於二十一日凌晨五時十五分左右,在推特發文說「成交!」宣告這場馬拉松式的高峰會總算畫下句點。宣布達成協議後,歐元對美元匯率當天升至四個月新高。
這次高峰會原定上周六就會結束,但為能達成協議,領袖們決定延長,也差點打破史上最長的歐州高峰會紀錄。目前紀錄保持者是二○○○年十二月在法國尼斯舉辦的高峰會,當年會議從十二月七日早上九時四十五分開始,至十二月十一日早晨五時半才結束。
會議中討論總額高達一點八兆歐元(約新台幣六十一兆元)的長期預算與經濟復甦計畫,其中七千五百億歐元的紓困金分配是造成此次高峰會延長的原因。法國和德國最早的提案,是無償捐款五千億歐元給經濟遭疫情重創國家,餘下二千五百億歐元作為貸款。
節儉聯盟槓上波蘭、匈牙利
以荷蘭為首的「節儉聯盟」卻堅持,中東歐國家想爭取到資金,就必須遵守歐盟法治原則,且無償捐款總額上限最多為三千五百億歐元。「節儉聯盟」與波蘭、匈牙利等僵持不下,被波蘭批評為「吝嗇鬼」;《歐洲新聞台》報導,波蘭和匈牙利在過去幾年都被歐州法院譴責過破壞司法,匈牙利還被譴責侵害媒體自由、對難民待遇不人道等。
在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提議與協調之下,無償捐款總額最終定為三千九百億歐元,其餘三千六百億歐元則作貸款用,借貸的國家必須還款。
《歐洲電視台》報導,盧森堡總理貝特說,在他七年來參加過的歐洲會議裡,「從沒見過各國立場像這次如此分歧。」外電報導,雖然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記者會上振奮宣布:「我們做到了!歐洲是堅強的、歐洲是統一的」;然而,隨著歐盟由創始六國,現擴張至二十七國,各國由於歷史與經濟背景的不同,在多邊合作、或堅持民族主義的道路上,各有自己的考量,愈來愈難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