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長江大暴雨」汛災 三峽大壩恐潰堤? |2020.07.12 語音朗讀 272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三峽大壩 圖/新華社 三峽工程蓄水後,航道變寬變深,水上運輸快速發展。圖/新華社 長江進入主汛期時要降至145公尺左右的防洪控制水位。圖/新華社 三峽水庫開閘泄洪。 圖/新華社 長江三峽夔門。圖/中新社長江三峽巫峽內神女溪景區的景色。 圖/新華社船在長江三峽西陵峽行駛。圖/新華社 文/本報綜合報導近日中國大陸長江上游重慶、四川降下大雨,有自稱水利專家者說三峽大壩的防洪破洞,恐有潰堤危機,呼籲長江中下游居民提早準備,一旦潰堤,洪水將一路沖到上海。更有媒體報導時配上大雨淹水畫面,形成網路上的焦點話題。事實上,這些所謂可能發生毀滅性洪災的說法,至少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還是臆測、誇張居多。暴雨洪峰 三峽大壩潰堤說長江流域多個省分連日來遭遇暴雨、洪峰、淹大水的洪災惡夢,官方也連續發布暴雨的黃色警戒。又因中國南方的暴雨預測持續擴大,三峽大壩的塌壩風險再次成為輿論焦點。據報導,三峽大壩的水庫區水位「已接近147公尺,超出防洪限制水位近2公尺」,讓災區民眾在忙著躲避水患之際,還得擔心三峽大壩會不會因為洪水而「挺不住了」。有關報導「三峽大壩岌岌可危?」的文章被大量轉傳,有自稱專家者聲稱,三峽大壩的防洪功能根本沒用,一旦崩塌,比幾顆核子彈的摧毀力還強。若潰堤水位瞬間衝高,147公尺的水位,以時速100公里往下沖,約5個小時後,湖北宜昌市就會泡在水面下20公尺,一天之內水就可能到江蘇、南京及上海。儘管相關單位強調「大壩的常態水位可達170公尺」,離極限狀態還有一定的空間。但今年又早又急的猛爆汛期,究竟三峽大壩是否挺得住這波洪災?實際上,三峽大壩壩頂高程是185公尺,正常蓄水位為175公尺。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稱,6月8日,三峽水庫水位已消落到145公尺的「防洪限制水位」以下,為今年汛期先行騰空庫容221.5億立方公尺,以因應可能出現的洪水。連日大雨也不過才上升2公尺,名嘴所說的147公尺,連正常蓄水位的175公尺都不到。雖在當地造成洪水災情,但對主幹流的水情影響尚不明顯。長江幹流的洪水當然對三峽大壩有直接影響,也考驗大壩防洪能力。針對主要江河洪水,大陸官方有一定的洪水編號和標準,以長江洪水編號標準來說,標準之一是上游寸灘水文站流量或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每秒5萬立方公尺。以此來觀察報導內容,20日三峽大壩入庫流量增加至每秒26500立方公尺,比19日的每秒20500立方公尺,增加每秒6000立方公尺。雖顯示三峽水庫入庫水量持續增加,但距洪水形成標準還有一段距離。何來大壩險象,更別說是潰堤。專家斥渲染 籲民眾安心連日大雨雖然在當地造成洪水災情,但對主幹流的水情影響尚不明顯,如何能撐垮三峽大壩?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祕書長張博庭受訪時表示「三峽大壩挺不住」的說法「純屬惡意炒作」,強調水壩堅固可靠,呼籲民眾別擔心。報導引述張博庭的說法,「防洪限制水位或汛限水位是該水庫留有最大防洪庫容的標誌,與一旦超過了就發生洪水危險的警戒水位,概念完全不同。」以三峽庫區為例,三峽大壩正常蓄水位為175公尺、相應庫容393億立方公尺。報導中所稱的接近147公尺的庫區水位,與175公尺水位之間,仍有超過200億立方公尺的防洪庫容空間。換句話說,三峽庫區的防洪庫容空間仍然充足。驚傳大壩變形之澄清張博庭指出,過去由於科技和資訊技術不夠發達,人們對長期氣象的預報也不是十分準確。因此,為了發揮好水庫的防洪作用,當局在汛期一般總是要求水庫,以留有最大的防洪庫容的汛限水位運行。據稱,在非汛期,水庫一般都保持較高水位用於供水、發電、灌溉等功能。但在汛期來臨之前,水庫須將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以騰出庫容迎接可能到來的洪水。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的長期氣象預測已經相當準確。再加上中國各個流域上已經建成了很多梯級水庫,因此某一單座水庫的防洪作用,並不一定總是要以保持最大為好。他並強調,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已紛紛採用更科學的動態汛限水位,不再追求單個水庫,且在汛期一定要把水位降低到汛限水位。根據水情的預測,和梯級水庫群的綜合防洪能力,實行動態的汛限水位管理。此外,水患的話題除了三峽大壩是否堅固,還有網民將這一兩年流傳的「大壩變形,可能潰壩」文章又重新翻出來。文中,網民以Google衛星地圖進行比對,指出三峽大壩確實有扭曲變形來佐證。對此,大陸官方和媒體都已澄清,指衛星圖是由演算法分析,容易出現偏差。大壩是在1公分之內「彈性變形」的工程設計範圍,如果彈性變形肉眼可見,大壩早已碎裂崩塌。有人也質疑,Google衛星地圖建築物的影像會受大氣環流、天氣、地形修正數據錯誤等因素影響產生扭曲形變,如世界第2大水電站──巴西與巴拉圭之間的伊泰普大壩,只有從Google地圖上看是嚴重扭曲的情形一樣。歷史記憶的長江三峽長江流過四川宜賓後,經重慶江津到湖北宜昌段俗稱「川江」,是歷史上巴蜀、黔通往東部唯一的水上通道。川江下游江水穿越中國大陸第二級階梯巫山山脈,形成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大峽谷,這區域合稱為「三峽」。李白〈朝發白帝城〉詩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即描述此地。● 地理景觀長江三峽風景秀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描述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有許多著名景點,夔門位於三峽的入口處,兩岸山崖刀劈斧砍,十分壯觀。自古有:「夔門天下雄」的說法。巫峽南北兩岸的巫山以十二峰最為壯觀,而十二峰中又以神女峰最具魅力,相傳它是幫助大禹治水並為船工導航的仙女化身。西陵峽則有著名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黃牛峽、燈影峽等。故長江三峽有「瞿塘雄、巫峽秀、西陵奇」之稱。● 蓄水後的長江三峽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它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200公里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蹟眾多。在水庫興建後,三峽的峽谷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是三峽兩岸山勢原本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多在1000公尺以上,因此視覺觀感並不會差異太多。三峽水庫蓄水完成後,白鶴梁永遠淹沒水中,文物部門在其周圍建設了巨大的水下無壓透明容器以方便遊客觀賞和學者研究,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的博物館。此外,對千年古鎮大昌鎮和屈原祠等實行整體搬遷,而三面臨水的白帝城實施原址保護,使之成為一座江中島。夔州古城(奉節縣城)等因無法搬遷保護就只能永埋水底。 前一篇文章 【學習成功】 超凡與平凡只差在練習? 下一篇文章 【探索生命】 解密人類大腦密碼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4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5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6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07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8如是說2025.05.0709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10【創作花園】揮出信心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全球傳統市場巡禮 品味城市脈動與文化面對世紀災難說 應如何安身立命預言成真現象 是否有理論根據正向自我對話 內心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