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龍井藏廟宇 挖開見活蟾蜍

江俊亮 |2020.06.23
2794觀看次
字級
安福宮廟前一對雕有蝙蝠的紅色窗櫺,是舊廟遺存。圖╱記者江俊亮
「龍井」據傳有三百多年歷史。圖╱記者江俊亮
安福宮內的馬童,雕刻年代已不可考。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嘉義縣朴子市安福宮於一九七三年重建時,在中庭挖出一口埋沒數十年、據傳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古井,井壁石頭上,竟然有一隻活蟾蜍,令信眾嘖嘖稱奇。由於井水清涼,猶如甘露,因此每年端午節時,成為鄉親排隊汲取午時水的聖地。

朴子安福宮主祀俗稱「池王爺」的池府千歲,也就是明末萬曆年間進士池然(字逢春)。相傳池然為官清正,調任福建漳州道台時,途中遇瘟神作祟,他為救生靈,智取瘟神,自服瘟藥而亡,奉玉帝敕封為「護國威武真君」。

「池王爺」受封後,即託夢給漳州仕紳耆老,在預定時日於水井中現像,眾鄉紳目睹後,大感神蹟,於是號召民眾建廟,雕塑神像,爭相奉祀。原本由玉帝赦封為代天巡狩,後因威靈顯赫,加封為「總巡王」,後又再封「總制」。

根據《安福宮沿革誌》記載,明未鄭成功反清復明失敗後,率兵將與閩南義民渡海來台,在南台灣屯墾,其中有安溪籍林姓先民隨奉「池府千歲」金身,落腳於今嘉義朴子,並取名「安溪厝」,以慰思鄉之苦。

「池府千歲」原本鎮宅林家,保佑家境,由於相當靈驗,因此祈求者日增,香火鼎盛,於是信眾集資建竹屋廟宇,取名「安福宮」。清康熙間改為磚造,後經啟示,迎奉「李、朱、邢、范」四千歲尊神,合璧為「五府千歲」。

暫代學校 收過3屆學子

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年),廟宇損塌,經鄉民重修後,至同治間再予重建。日人領台後,開辦國民學校,安福宮因位於朴子國小對面,一八九八年朴子國小創校之初,師生都在安福宮內上課,因此前三屆畢業生都在廟內修完學業。

一九二八年,安福宮因暴風雨受損,但因當時資源不足,加上日人鼓吹破除迷信,才改建成先前的小廟,而廟庭中的古井也遭埋沒。直到一九七三年,信徒組管理委員會重建,埋沒四十五年的古井,才在施工中重見天日。

根據記載,當古井被掘出時,打開井口蓋驚現壁石上停有一隻活蟾蜍,令信徒嘖嘖稱奇,而且井水甘美,清涼不染,經池王爺神示命名「龍井」。

禳疫除穢 井水撫慰人心

當地耆老表示,早年醫藥不發達,信徒若有病痛,會向池王爺擲筊求「龍井水」飲用或洗淨,若獲允筊,病痛即可解除。因此當年重建時,耆老陳朝暾題聯廟柱:「安座仰神恩龍井清涵千歲澤,福星瞻聖跡牛溪光燦五王燈」;另有耆老陳炳興題對聯「安撫民生龍井回春除疫癘,福地神降鯤溟化月慶昇平」,可作為龍井水消災疫的佐證。

由於安福宮中庭「龍井」水質清澈甘美,因此每逢端午節,都有許多鄉親排隊汲取午時水,據說井水有禳疫、除穢等功效,也應驗「午時水飲一嘴,卡好補藥吃三年」、「洗午時水,無肥亦水(漂亮)」等台灣俗諺。當地耆老表示,由於寺廟重建時,當時尚無文物保護觀念,許多珍貴的文物因而走進歷史,如今僅剩廟前一對雕有蝙蝠的窗櫺,以及廟內的馬童雕像,是舊廟留下來的,但雕刻年代已不可考。

耆老指出,「龍井」被埋沒以前,原本位於廟庭,井上只安上兩道石板,供信徒彎身取水,但後來寺廟重建墊高,連帶龍井的高度也增加,如今井深高度約七公尺,就算各地乾旱缺水,龍井也不曾枯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