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生命 因孤獨 而圓滿豐沛

◎王乾任 |2007.08.26
2554觀看次
字級

蔣勳小檔案

●福建長樂人。

●一九四七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

●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書名:孤獨六講
作者:蔣勳
出版社:聯合文學



人因誤解孤獨而空虛寂寞;
人因理解孤獨而圓滿豐沛。




眾聲喧嘩,是當前台灣社會普遍給人的感受。電子媒體百家爭鳴,新聞政論節目上的意見流竄,什麼樣的立場,都有人堅持。每天都有發生不完的大事,人們看似熱切的關心著,這一切,真是熱鬧不過了。

然而,如果淨心三思,這種種熱鬧喧嘩背後,其實是寂寥落寞的,是人因承受不住孤獨而刻意創造的喧嘩,目的在掩蓋對生命前景的焦慮與不安。

喧嘩熱鬧的背後,是寂寞空虛,起因於害怕孤獨進而逃避孤獨。但蔣勳說:「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唯有處於孤獨,安於孤獨,才能讓思考發生。

因為感受到自己的獨一無二,不願意隨從他人意見起舞,不願意接受社會成見與刻板印象的枷鎖,而決定自己起身尋找、思考關於這宇宙人生的一切。

人們誤以為,只要把行程填滿,以忙碌、以群聚、以捐棄獨特換來齊頭平等,就能遠離孤獨,逃避孤獨,不再寂寞,不再空虛。生命便有了意義,得以尋見出口。

可惜的是,蔣勳說,儒家倫理不允許孤獨(老莊雖允許但始終無法成為華人世界的主流),從而限制了思辨的產生,使得藏於儒家之內的偉大倫理與價值,全都因為結論式的教條主義(例如,知道要孝順,但卻讓孝順變得像表演,例如父母之喪禮的五子哭墓、電子花車的聘請),人們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蔣勳希望將這些生命給拉回來一些,重新讓島上的人們理解孤獨之美、之、之益處。於是,便有了這本《孤獨六講》,分別從情慾、語言、革命、思維、暴力、倫理切入,探看孤獨如何被扭曲、誤解。孤獨其實不可怕,只要願意和孤獨共處,認識孤獨,進入孤獨所給人的一切的話。

蔣勳毋寧希望透過《孤獨六講》,鬆動我們生命中自以為理所當然卻不曾深思過的價值觀與真理。蔣勳認為,就算是真理,也必須是透過自我思辨而得,不是旁人權威傳統的灌輸。

因為,一個人非得在真實的感受到生命的孤獨後,才會去思索自己存在的真實狀態,進而體會自己在這世間的獨一無二,並逐漸了解群己之分,人我之別與界線,慢慢看清楚屬於自己獨特的情慾、生命需求和渴望,然後起身尋找。

釋迦牟尼、達摩祖師因為懂得孤獨,所以悟道;文學藝術創作者因為懂得孤獨,所以譜寫出優美的作品;思想家因為懂得孤獨,從而窺見大千世界的奧秘……,孤獨之於生命之完成,其實,是很重要的起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