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二○二○年海水稻全國聯合插秧活動,五日在山東青島、濰坊,青海格爾木,浙江溫州四地同時啟動。圖為在青島的工作人員試驗插秧。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確保糧食安全的努力又有新進展:在沙漠種水稻。據中新社報導,青海省柴達木盆地部分戈壁灘如今已變成水稻田,由大陸培育出的「海水稻」日前在柴達木盆地正式插秧種植。
報導稱,「海水稻」又稱高寒耐鹽碱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普遍生長在海邊灘塗地區,具有耐鹽碱的水稻,還有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
戈壁灘則是沙漠邊緣的一種地貌形態,主要由礫石和較粗的沙粒組成,滲透性佳,但地表缺水,植物稀少,且經常颳風。
今年首次在高寒地區實驗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海水稻青島團隊—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鹽碱地稻作改良技術處長吳佔勇表示,今年是該團隊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區做水稻種植實驗。通過對水稻耐鹽(碱)、耐寒、耐旱試驗等方法,篩選和培育耐寒耐旱水稻品種,培育高原寒地「海水稻」。
吳佔勇指出,團隊希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促進青海農業現代化轉型,打造「鹽碱地改良+海水稻種植+數字化農業」的新模式,為格爾木乃至青藏高原地區、柴達木盆地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優質稻種。
報導稱,青海省海西州格爾木市部分戈壁灘經整地,已變成了一塊塊整齊畫一的水田。經過三十多天的溫室培育,秧苗長度已經達到十五公分。
吳佔勇表示,鹽碱地改良及高寒耐鹽碱水稻示範基地插秧,對於有效改善鹽碱地生態環境、探索高寒鹽碱地海水稻種植技術和產業化應用、優化種植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綠色農業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華社則報導,「二○二○年海水稻全國聯合插秧活動」五日在山東青島、濰坊,青海格爾木,浙江溫州四地同時啟動。報導稱,海水稻目前種植範圍已覆蓋中國主要鹽碱地類型,示範種植與產業化推廣進展順利。
袁隆平當天透過視訊致辭表示,今年大陸全國海水稻的推廣面積將擴大至十萬畝,團隊同時開展鹽碱地改造一百萬畝,力爭在全大陸布局一千萬畝的鹽碱地改造項目。
新華社指出,二○一九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山東青島、東營、陜西延安、新疆喀什、浙江溫州、黑龍江大慶和杜拜等國內外七個特徵地域,對耐鹽碱超級雜交水稻進行產業化推廣應用,平均產量每畝超過五百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