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式水覆蓋工法適合坡度較陡的河道內,利用重力讓水「下樓梯」淹過砂,抑制揚塵。圖/九河局提供
【本報花蓮訊】花蓮近年來每逢枯水期乾旱季,強風吹襲立霧溪、花蓮溪與秀姑巒溪下游裸露河灘地,易引發揚塵,鄰近居民受風飛沙之害,開車時眼前常是一片「霧茫茫」,家中物品也蒙上一層灰。環保局與九河局與花蓮林管處合作,引進「魚塭式」、「梯田式」兩種水覆蓋法,也意外造就秀姑巒溪河床美景。
要抑制揚塵,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增加砂粒水分,讓砂粒不易揚起,可分為「水覆蓋」及「綠覆蓋」兩大方法。水覆蓋法利用河水,在砂洲向下挖一至一點五公尺,形成蓄水池塘,讓河水淹至河床,阻絕風與砂接觸被吹起;綠覆蓋法為高灘地生態造林,在河川兩側營造防風林帶,也可有效抑制揚塵。
因地制宜
試作成效佳
去年底,第九河川局引進魚塭式、梯田式水覆蓋工法,在秀姑巒溪揚塵好發區試作。魚塭式工法適用於坡度較緩的匯流口,去年十二月在高寮大橋下游豐坪溪匯流口處試作,面積共五公頃,經費約二十萬元;梯田式水覆蓋則適合坡度較陡的河道,利用重力讓水「下樓梯」淹過砂,今年一月於大禹堤防河段施作,面積共六公頃,經費約四十萬元,成效不錯。
九河局長謝明昌指出,這兩種工法利用河川地形坡度,開挖渠道將上游的河水引進蓄水池,讓水漫淹在高灘地,濕潤砂石。儘管西部已使用過,花蓮卻是首次試辦,將評估成效,再選擇適當河段加大施作面積。
謝明昌指出,以前一直在嘗試不同工法,但因為東部河川地形坡陡,旱季時泥沙又多,很多方法都沒用,西部使用水覆蓋法後,認為最經濟實惠,成效也不錯,施作後不但民眾陳情少,空氣品質也未超標警示。
另外,花蓮環保局選定風飛沙較嚴重的立霧溪、花蓮溪與秀姑巒溪,建置河川揚塵監測及預警系統,只要超標就會通知九河局,再以高壓噴槍設備,適時啟動水幕防砂系統抑制揚塵。
耐旱植物
友善動物棲息
進行揚塵防治還有林務局;花蓮縣立霧溪及花蓮溪以種植木麻黃、羅氏鹽膚木等耐旱原生植物,抑制揚塵。不過,颱風季來臨,易沖走這些高灘地造林。
花蓮林管處今年在米棧大橋下游左岸高灘地生態造林,面積約四點二公頃,撒播鹽膚木、鐵掃帚、車桑子,並配合栽植茵陳蒿、台東火刺木,全都是台灣耐旱原生植物;高灘地植生復育後,除可抑制河川揚塵,並可成為野兔、夜鶯、小燕鷗、環頸雉及兩棲類等動物的棲息環境。冬季還預定在月眉大橋左岸的七公頃高灘地,種植防揚塵植物。
林管處表示,東部屬岩岸地形,離海浪太近,只要颱風一來或漲潮,易把綠覆蓋的造林沖掉,因此要營造複層林,由低至高,靠海先種低矮植物,如馬鞍藤、海埔姜等定砂植物,再種植草海桐等灌木植物,最後種植木麻黃、黃槿等喬木類,讓造林不要那麼快被沖毀,可說是「跟老天爺拔河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