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5月30日起,若其他國家未與我國簽訂有機同等性,國外的有機農產品將不得進口台灣銷售。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我國有機農產品進口主要來源歐盟,它的有機農產品5月30日以後無法進口台灣。根據我國有機農業促進法,未與我國簽訂有機同等性、相互承認對方的有機產品,自5月30日起不得進口台灣。農委會表示,22個進口有機產品到我國的國家當中,紐澳、日本已簽訂,預計美加這兩周內會簽訂,但歐盟未簽訂有機同等性,因此不得進口。
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的統計,我國進口的有機產品有22個國家,其中歐盟就佔了16國;去年我國進口有機農產品有1萬3931公噸,產值13.62億元;其中,歐盟進口為最大宗,進口量占52.9%、美國18.8%、加拿大10.3%、澳洲8.9%、紐西蘭7.2%、智利1.6%、瑞士0.3%。
據了解,專門進口歐盟有機農產品的貿易業者,有的提前先進了半年、一年的貨品囤積應變;有的進行境外驗證、或更改標籤因應,但受到新冠病毒影響,境外驗證也暫時無法申請。
黃姓進口貿易商表示,加工品可以先大量進口先備好一年、半年的貨,但進口有機生鮮沒辦法囤貨備貨。他說,以有機蘋果為例,事前已經評估過這項商品在台無法放棄,因此去年底就請國內的驗證機構,直接到國外進行境外驗證, 一項產品從頭到尾,包含機票、食宿、驗證申請費用粗估約30萬;過去僅需要跟農糧署申請給付規費500元即可,現在成本大增。
他說,蘋果是冬天的產品,去年11月到對方國做境外驗證,上月才通過;今年冬天再產出時,驗證時程已來不及;現階段境外驗證無明確規範施行細則,若按照現有方式去做,未來也可能修正,邊走邊調整,業者心慌。
他表示,有機產業應該做大、共好,大家都好整個產業才會好。但實際上,國產有機品也有很多東西需要加工,比如有機豆漿,用國內有機黃豆去做,但台灣無有機糖,有機糖可能99%來自巴西,添加非有機糖的豆漿怎麼能叫有機豆漿。他認為,台灣有機生產,現階段無法全然自給自足。
天和鮮物副總黃麗娟表示,天和進口的產品越來越少,本土越來越多,但仍有部分品項如橄欖油、葡萄酒醋、果乾類等屬有機進口品項,有些產品國內極少或沒有,如有機橄欖油,若消費者仍選擇國外產品,就如實告知消費者,即便這是國外的有機產品,但在國內任何文宣標籤上不再強調這是有機品,避開可能會觸法的部。
驗證機構寶島有機秘書長楊順弘表示,兩年前就已經知道此事,各單位因應措施都在進行,單項產品就申請境外許可認證就可以進口,只是今年正好遇到新冠病毒疫情,等待各國開放後,就可以到國外進行驗證。
一名國內的有機業者則說,政府頒布法令的美意,是要鼓勵國內有機產品生產及對等出口,但現實面是,就算能跟他國對等簽約,我國有多少有機產品能長期穩定供貨出口?就算進口產品退出,也不等於國內的有機產品能上架填補市場,比如進口有機的黃豆,就會是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