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01與台北市環保局取得碳權,未來可用在抵換活動碳排。左起蔡玲儀、張子敬、張振亞、劉銘龍。圖/陳文姿
文/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
每年跨年,台北101施放煙火雖然絢麗吸睛,甚至獲得全球矚目,卻總引來環保人士批評「製造碳排」,最近,透過汰換照明設備,本身為綠建築的101大樓,申請取得了千噸「碳權」,可望透過碳中和達成減碳目標……
台北101的跨年煙火,每年獲得全球矚目,登高賽更吸引超過5000名國內外好手報名競逐。最近,台北101更超前國內住商,率先取得「碳權」,讓這些活動的碳排經過抵換後,可望變成零碳跨年煙火、零碳登高賽。
去年,台北101汰換商辦大樓地下停車場照明,改為高效率LED燈具,除了省下電力,也減少碳排。環保署審查後,於今年4月正式發出2718公噸碳權,讓台北101成為全台首例取得「減量額度」(碳權)的住商大樓。環保署長張子敬並於上周將2718公噸的碳權證明,正式頒給台北101總經理張振亞。
減碳模範生 101成首例
由於此次碳權,係透過台北市環保局協助向環保署申請,因此所獲得的碳權,將由台北101與台北市環保局各分得一半。台北101表示,未來千餘噸碳權會用在抵換101舉辦活動產生的碳排上,以煙火為例,預估可抵換10年的跨年煙火。台北市環保局則表示,北市獲得的碳權,將用在國際活動與會議上,讓國際來賓共同參與台北的零碳會議。
環保署在為台北101辦理微型抵換認證儀式時表示,過去減碳行動大多指向製造部門,而製造產業也確實占了全台52%的排碳,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住商部門的排碳量也占了20%,要住商部門減碳的量雖少,但微型減量也能出一分力。
「希望藉台北101的案例,鼓勵大家一起加入。」台北101總經理張振亞表示,台北101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50棟建築之一,長期持續努力減碳,這次也率先響應政府節能減碳的政策。所取得的碳權將用於跨年煙火的抵換,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碳權機制下 零碳更簡單
此外,此次台北101獲得的碳權,來自汰換商辦大樓地下停車場燈具,顯見要達到「碳中和」、「零碳」的目標並沒有想像中難以達成。據悉,這次台北101更換2841盞LED燈的經費為600萬元,每年可省下51萬度電,約142萬元的電費,等於4.2年回本。此外,以10年減碳量計,還可獲得2718公噸(tCO2e)碳權。
台北101煙火近年受空汙議題影響,已逐步降低煙火量。台北101營運長劉家豪說,過去台北101是以部分熄燈一至兩個禮拜,來抵換放煙火的碳排量。取得碳權後,未來活動的碳排就可抵換,變成零碳煙火、零碳登高賽。
101大樓工程營運部總監陳振翔解釋,台北101很早就有辦理零碳煙火的構想,但受限於沒有取得碳權的機制,一直未能將放煙火的碳排中和掉。「其實,放煙火的碳排量並不高,預估這次取得碳權足夠抵換10年煙火秀,未來也不排除再申請其他碳權。」
微型減碳排 雖少卻重要
台北市環保局長劉銘龍,特別感謝台北101率先響應政策,並跟台北市環保局分享50%的碳權。未來,台北市計畫將碳權用在國際級活動與會議,抵換外賓來台的排碳上。「台北是住商密集的城市,製造大廠不多,住商申請碳權更具意義。台北101是第一例,但絕非最後一例。」劉銘龍說。
據了解,環保署自建立「溫室氣體排放額度抵換專案」以來,共核發53件、4690萬噸碳權,大多來自能源業、製造業的減碳。直到今年4月,台北101終於創下住商業別首例。劉銘龍表示,北市積極推動住商部門的節能,是6都唯一連續3年用電負成長的城市,共減少使用2.58%電力。盼在101帶動下,更多住商大樓、百貨公司跟進,成為城市的減碳中心。
汰舊老設備 節電效率高
環保署環管處處長蔡玲儀解釋,住商主要碳排來源是用電,碳排量相較少,過去因程序較長,申請意願不高。對此,環保署已於2019年簡化文件、降低查驗費、縮短時程,同時在6都大力推動申請計畫。「碳權可用在抵換舉辦活動產生的碳排,達到碳中和,也可用在抵換大型開發時環評要求的碳權。如住商大樓本身不需要碳權,未來也可賣給需要的公司。」
在政府與全民努力下,台灣溫室氣體排放已呈現下降趨勢,去年約降至2005年水準,為達到2020年較2005年減2%目標,各界要繼續努力汰換老舊電力、空調、冷藏及照明等設備,提升建築設備能源使用效率及實施節電措施。
綠色小百科
碳權及碳交易
碳權,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抽象環境概念,轉化為經濟上可具體定價的金融商品。意指「一個國家或一間企業,只要擁有一單位的碳權,就有權排放相當於1公噸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
碳權的取得方式,可以透過改善設備、節能減碳申請抵換,也可以透過種樹造林吸收溫室氣體的方式,獲得相應數量的額外碳權。至於碳權的計量單位,則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
唯,全球碳權價格波動非常劇烈,曾經高到過 20 多歐元,但在美國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後,碳權身價暴跌為少於 1 歐元。
目前,聯合國制定的氣候變化綱要《京都議定書》,已將最大宗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可排放量,當成可交易的商品,讓碳排放高的機構、企業,可在碳交易市場上,向碳排放量低的單位(出售方)購買碳權,計量單位同為每噸二氧化碳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