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溼氣重 去溼妙藥第一是它

 |2020.05.20
6169觀看次
字級
圖/unsplash

【本報綜合報導】在中醫師看來,台灣人溼性體質的比例很高,主因是「吃錯了」使脾胃功能失調,體質虛寒、喜歡吃冰冷食物的人,體內循環代謝的能力跟著下降,身體裡面的溼氣愈積愈多。哪些食物能去除溼氣?其中,有一味「去溼妙藥」,你我家裡都有。

中醫認為溼氣有「內溼」與「外溼」之分,台灣進入梅雨季節,因降雨造成的居住環境潮溼,是導致外溼的原因之一。內溼則是大部分因代謝不佳,導致水分還沒進入細胞前,就在體內滯留、堆積溼氣,身體容易產生不適症狀。

為什麼體內會積存溼氣?據中醫師李應達說明有幾種原因,了解形成體內溼氣原因,更能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及飲食,以營造更健康的身體。


圖/unsplash

1. 體質虛寒

體質虛寒一般是指虛證與寒證。虛證就是身體疲倦、四肢無力,寒證就是怕冷、常腹瀉、頻尿、四肢冰冷、月經來有血塊、小腹痛(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小便顏色淡如清水。

2. 飲食不節制、不規律

很多人飲食不節制,要麼就不吃,一吃起來就吃太飽,就容易傷腸胃。飲食不規律則表現為日夜顛倒,一忙了就忘記吃飯時間,這些都會打亂胃腸消化的生物時鐘。飢餓時沒吃東西,還會造成胃酸分泌,得不到食物的中和,從而傷到胃,或引起胃食道逆流。胃腸一傷,溼氣就積到體內。


圖/unsplash

3. 喜歡吃冰冷食物或油炸食物

冰冷食物會使胃腸收縮,血液循環變慢,消化不良,溼氣滯留,容易引起腹脹、腹痛、甚至腹瀉。油炸食物不容易消化,會引發溼邪生痰。

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這裡所指的「痰溼」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溼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一般也稱為血濁,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

中醫認為,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溼,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溼,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

李應達推薦幾種能有效去溼的食物和中藥,尤其「去溼妙藥」,就是你我家裡都有、取得容易的「薑」。


圖/取自網路

●生薑──去溼最迅速

去除體內溼氣,最好用、作用最快速的是生薑,但胃熱者不可常吃。

生薑能去溼散寒,治胃寒腹痛。夏天過食冰冷,或吃太多西瓜,容易引起腸胃寒冷的腹痛。中醫病理說:寒則氣血不暢,因而痛難忍。此時,用生薑切片煮水或加一些豆腐同煮,服用後,很快腹痛就解除。

●四神湯

四神湯的配方包括蓮子、芡實、茯苓、山藥,也有的中藥房會加薏仁。四神湯有健脾去溼的功用,主治腹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口差、小便白濁等。

●薏仁

薏苡仁淡滲利溼,並能健脾。凡脾虛溼勝所致的水腫、腳氣等證,用薏苡仁有標本兼顧的效果。常配白朮、茯苓、赤小豆等以健脾利溼。


圖/取自網路

●赤小豆

赤小豆能健脾止瀉、利水(小便)消腫、除煩熱、止渴、解毒排膿、散瘀血。 臨床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或腹瀉等。赤小豆與一般市面賣的紅豆可不同,要到中藥房買才有,它的利水功效更甚於紅豆。


圖/取自網路

●車前子

車前子能利水通淋,清肝明目,鎮咳祛痰,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


圖/取自網路

●茵蔯

茵蔯性味辛苦、微寒,能保肝利膽,清熱利溼,為治黃疸之要藥。

另外,用艾草灸來除溼氣,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灸關元穴,能補腎陽;灸足三里穴,能補脾去溼。


圖/取自網路

其實,沒有「排泄」掉的物質也是一種溼氣。中醫師陳曉萱表示,想要「排溼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水,讓水分稀釋並加強循環代謝,如此一來,體內的代謝廢物、食物殘渣、多餘水分等,就可以透過流汗、大小便等方式排出體外。

溫開水可以活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1℃,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至12%,燃燒脂肪的效率更佳;攝取充足水分也能促進體內循環,幫助消水腫、排廢物、促進排便。夏天游完泳,也別忘了喝杯溫水,可以抵禦溼氣入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