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長陳時中接受聯合報專訪,談到下個挑戰是調漲健保費,但他也有感而發地說,幾乎每次調漲健保費都要犧牲一個政務官。他認為不能用犧牲一個政務官,來成就這樣的事,應該有更理性的討論。圖/黃純益
影片來源:聯合影音
【本報台北訊】衛福部長陳時中接受訪談及未來施政重點,下一個挑戰是調漲健保費。他有感而發地說,幾乎每次調漲健保費都以政務官下台為代價,但他認為「不能用犧牲一個政務官,來成就這樣的事,應該有更理性的討論」。陳時中的理念是健保不是使用者付費,而是「量能付費」。
到醫院看病,只要花幾百塊,就能享受各種醫療資源,是台灣健保制度最大的優點。不過現在卻面臨破產危機。根據健保署資料,目前健保安全準備金,還有約1000億元,如果持續不調整保費,明年可能只剩下一半,低於1.5個月的健保支出,到2022年恐怕會全數用盡,健保財務拉警報,衛福部長陳時中,因此鬆口喊出調漲保費。
延伸閱讀》
想漲健保? 醫療花最多前幾名 腎臟病第一要解決健保財務問題,除了調漲保費增加收入,另一種就是增加部分負擔,減少支出。但是陳時中舉例,高部分負擔可能出現,「出得起五萬元的人不用死,出不起五萬元的人就沒了活下去的機會」。因此他認為,「需有公平機制」,他提出初步構想,先計算國人一年平均就醫次數,這就是上限,例如一年平均十次就醫,從第十一次起拉高部分負擔,且應有配套,排除重大傷病、中低收入戶等弱勢族群。
其實過去健保署就曾規劃,調漲慢性連續處方箋藥品的部分負擔,但因為高齡族群得長期使用,就怕無法負擔而沒通過,這回鎖定高就醫診次患者,卻也有不少細項得進一步討論。
對此,曾成功調漲費率且未因此下台的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表示,這個時間點提出來討論是對的,而且「如果他做不成,其他人更難做」,祝福陳時中改革成功。
現任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衛生署長前署長楊志良2009年上任第一天,宣布首要任務就是依法調漲健保費率,隔年將費率從4.55%調到5.17%,是健保開辦15年來第二次調漲保費,為此他不惜請辭下台,後因府院強烈慰留而留任。
楊志良表示,牽涉到健保財務的議題,各界都會有很多的意見,要取得最大的公約數,是最大的難關。雖然他現在也不清楚各界的反應,但「很快錢就會不夠,是確定的」,預估這次應會調高費率。不過根據現在倒三角形的人口結構,楊志良預期漲費率將引起「世代間衝突」,現在漲費率難度比2009年那時還要高。
楊志良表示,2009年台灣人口結構是葫蘆型的,中間胖、兩邊小,當時就已經認為如果不調整,健保很難永續。現在人口結構是倒三角形,調整更迫切但難度更大,會衍生代間衝突,因為不論怎麼調,都還是由工作人口來承擔。就像勞保一樣,年輕世代繳的錢是給年老世代用,年輕世代擔心未來自己年老時無以為繼。
這種世代間的經濟壓力,又受到疫情影響而更加強烈。楊志良表示,沒有一種方法是完全公平的,因為社會上生產的人口減少了,受到不知道還要拖多久的疫情影響,經濟情況已經不是很好,疫情對於未來經濟的影響非常大,不是一年就可以恢復的,所以此時調整保費,可說是挑戰很大。
「但他現在提出來是對的!」楊志良說,自己當時漲了保費,沒有人叫他下台,「當時我很幸福(被強烈慰留)。」健保現在該開源還是節流?楊志良語帶委婉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節省,但隨著人口老化,節省還是有限的。健保議題就是「誰當家、誰承擔」,總是得要找到一個衝擊比較小、大家可以接受的方法,這需要時間溝通和討論,所以現在提出來討論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