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最新統計,今年四月公司登記數逆勢成長,達七十點九萬家。圖為申請公司登記作業情景。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新冠疫情衝擊產業,公司登記數卻逆勢成長!根據經濟部商業司最新統計,今年四月台灣公司登記家數達到七十點九萬家,創下歷史新高。會計師分析兩大原因,一是企業主搶發「疫情財」,醫療相關的新公司如雨後春筍;另外,岌岌可危的企業則為了紓困「領好領滿」,「倒閉潮」可能七月才會更顯著。
過去兩年由於美中貿易戰影響企業布局,台灣公司登記家數起起伏伏,今年又受新冠病毒情影響,業界認為上半年將顯現「倒閉潮」。不過,據商業司統計,四月台灣公司登記總家數有七十萬九千二百九十三家,比起疫情剛爆發的一月底,足足增加三千三百三十家。
這種「逆勢成長」的情況在會計師眼裡一點也不意外,會計師分析,由於疫情帶動醫療研究、防疫商品需求,許多業者想跟上熱潮「分一杯羹」,紛紛成立公司準備進口口罩、醫材等來「炒短線」。據商業司統計,包含醫療研究、醫材設計的「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從一月底到四月底間,增加了一千六百零八家,居所有類別之冠。
會計師指出,主因為政府紓困政策要求艱困企業不可以倒閉、放無薪假,要有繼續經營的意願,部分企業就算已經撐不下去,也會規避無薪假,以用減班、調薪的方式「撐著」,目的就是要領滿三個月的紓困補貼或展延貸款。待六月底企業紓困補貼截止後,恐怕七月就會顯現出真正的「疫情倒閉潮」。
不過,雖然公司登記總家數在疫情期間不斷成長,但總資本額卻倒退,四月底台灣全體公司總資本額為二十四點八兆元,比一月底減少了一千三百九十三億元。
同時,到四月底為止,「批發及零售業」已經是重災區,過去三個月減少了七百七十三家,「未分類」公司減少五百六十八家,「住宿及餐飲業」則是少了八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