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講義》認識大腸直腸癌

◎嚴守智 |2007.08.23
274觀看次
字級

根據衛生署統計指出,自民國八十四年起,大腸直腸癌成為台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名,僅次於肝癌及肺癌,大腸直腸癌飆高的死亡率,逐漸引起國人注意。文件研究顯示,飲食習慣改變,被認為是直接的元兇。然而,不僅飲食因素,其發生也與潰瘍性大腸炎、大腸瘜肉及家族性有關係。

一般而言,如果家屬中曾有大腸直腸癌病史者,其罹患大腸直腸癌之機率比一般人多數倍。另外,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之大腸癌皆由大腸瘜肉惡性變化產生,若能「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五年生存率非常高,治癒率可高過百分之七十五。

大腸直腸癌主要發生部位,以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最多,其餘發生於盲腸、升結腸、橫結腸。左側大腸因為離肛門較近,所以容易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同時也較容易因腫瘤長大而壓迫使糞便變細、便祕、腹瀉,甚至使腸道阻塞;右側大腸因管徑較大,很少引起阻塞,較典型的症狀,為慢性大腸出血而造成貧血。

大腸直腸癌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及大便潛血檢查及血色素的測定、肛門指診、直腸鏡檢、大腸X光鋇劑檢查與大腸鏡檢,手術治療是大腸直腸癌唯一根治的療法。診斷後要儘早切除,而其他輔助療法有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及免疫療法等。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遵從下列建議是必要的:

一、多吃蔬菜及含纖維素之食物,少吃動物性脂肪(尤其是牛肉)、高膽固醇、油炸食物等,啤酒也不要喝太多。另外,也應攝取足夠之維生素A、D、E、C及礦物質鈣、硒等元素;硒元素之來源包括小麥胚芽、大蒜、麩糠、鮪魚、洋蔥、番茄、甘藍菜等。

二、養成每天排便之習慣,以減少致癌物質在腸內存留之時間。

三、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轉變來的,如果能早期摘除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瘜肉,就能預防繼發的大腸癌。

在台灣,雖然醫療觀念已逐漸開放,大腸直腸的檢查方式也很簡易且進步,可惜仍然經常發現延誤的病例,例如將直腸癌當做痔瘡、大腸癌當成腸胃炎,而未能及時找專業醫師做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在此提醒四十歲以上的人,尤其是已經出現症狀或屬於高危險群的人(像是有家族性癌症病史者),接受大腸X光鋇劑檢查或大腸鏡檢是有必要的。

現在大腸直腸檢查,已有無痛檢查的技術,讓受檢者避免疼痛、難為情的窘境,這對需要受檢的人來說,真是一大福音。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