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國小校長參加活動,自我介紹「我是尚武校長」,讓人忍不住問「你上午當校長,下午呢?」圖╱尤聰光
大鳥村常讓遊客因雙關語聯想,而會心一笑。
圖╱尤聰光
【本報綜合報導】原住民世代住在台灣地區,但隨著荷、西殖民、明清墾拓、日本殖民,不少原住民地名由外語發音直譯而來,如台東縣海端鄉的初來、大武鄉的大鳥村、太麻里鄉的大王村,都讓人好奇,趣事不少。
台東市猴子山最近因被交通部1968 App列入人潮警示景點,引起注意。但其實山上沒有猴子,當地阿美族人阿古納說,老一輩的族人稱該座山丘為「KaKaWaSan」,音同「搞搞啊山」,搞音似台語的「猴」,早年閩南人移居到此,便以「猴子山」稱之。
口述歷史
部落名稱2種說法
同樣的,台東縣大武鄉有個大鳥村,名為大鳥村卻不見大鳥。據部落耆老說,排灣族部落口述歷史與神話,大鳥部落名稱由來有二種說法,一是海邊有大石,大石上經常有大鳥棲息;二是村落附近的山形似大鳥展翅而得名。
由於地名讓村內男性族人在外走路有風,只是部落婦女則會調侃說,哪裡有看到大鳥,都只看到麻雀和烏頭翁等小鳥而已。在地大鳥國小發公文時,署名會簡稱「東鳥小」,常讓收文單位人員忍不住笑出來。
另外海端鄉還有個布農族下馬部落,引人好奇。耆老說,南橫公路是沿著清朝時期的古道興建,清代時古道狹隘只容一人步行,山路徒峭崎嶇難行,清朝官府大吏騎馬巡查至此,就得下馬行走,漢人因而將此取名為下馬。其實下馬地名布農語稱Ebaho,意為山之中腹,但因漢人稱為下馬,日本殖民政府訛傳為Ebako或寫成下馬谷,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沿用舊稱下馬至今。
尚武國小校長
被問是否只做上午
台東縣大武鄉尚武村有個尚武國小,曾有尚武國小校長參加校外活動時自我介紹「我是尚武校長」,尚武音同上午,讓人忍不住笑問:「你只有上午當校長,下午呢?」
太麻里鄉大王村,由加拉班、利力霧及拉加倫三個部落組成。根據口傳歷史,排灣族遷移到此地建立的第一個部落為加拉班,因部落增長,頭目之弟又建立第二個部落,名為利力霧,之後利力霧部落也擴張,再建立一新部落,就是拉加倫部落。大王村之名據說是舊時當地頭目權勢如王,因此稱此地為「大王」,沿用至今。
大王村有所國小叫大王國小,民眾只要打電話到學校,老師接電話都習慣說:「大王,您好!」讓打電話到學校洽公的民眾感覺備受尊榮。
長濱鄉三間村
其實有幾十戶人家
長濱鄉有個三間村,舊地名為「三間屋」或「三塊厝」,當然村裡不只三間房屋。據說早年三間屋地名,是因為有三位老友同時移居來此,比鄰蓋了三間茅草屋,故名三間屋。現在實際走訪三間部落,除了數十戶西拉雅族之外,尚有二十餘戶阿美族、數十戶噶瑪蘭族及漢人。
三間村有所三間國小,曾有校長參加研習活動自我介紹是「台東縣三間國小校長」,讓與會驚訝又羨慕,「同時身兼三所國小的校長,真不容易啊!」
位在南橫公路(省道台20)乙線起點的初來橋,橫跨新武呂溪之上,是台東縣海端鄉境內的重要聯外橋梁,也是池上鄉進入南橫公路的重要橋梁。初來橋音似「出來喬」,也成國內遊客必遊景點之一。
海端鄉霧鹿女村長古振英說,原住民常以大自然景象、事物,作為人名與地名,初來,布農族語為Sulaye,音似國語初來,Sulaye是一種植物,因當地有很多Sulaye,族人就將當地取名為Sulaye。明清時期,漢人逐漸移民台東開墾拓荒,漢人來到初來,聽布農族人稱為Sulaye,就將此地稱為初來,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