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香港電】由GPS精確定位,中國大陸江蘇省鍾山上海拔一百八十公尺,北緯三十二度零四分一百九十秒、東經一一八度五十分二三二秒的地點,是南京上定林寺遺址,在經過長達千年之久後又重見天日。
發現它的是一支由南京大學歷史系、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與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組成的聯合考古隊。他們對上定林寺遺址,共進行四次考古發掘,在中國全國首次發現南朝大型佛寺遺址,並透過一處全國唯一的陸遊遊記摩崖石刻,確定上、下定林寺的位置。
此外,還透過對出土文物的研究,考古學者首次描繪出一幅佛教經以南京為中心的東晉、南朝地區,向朝鮮半島傳播的弘法圖景。
一千五百年前,著名文學家劉勰,在定林寺遺址創作《文心雕龍》,二十日在南京舉行的「《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包括台灣的近百位專家學者與會,有專家披露這項新發現,將申報「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六朝時期的齊、梁時代,劉勰在首都建康(今南京)東郊的鍾山定林寺,前後生活二十年左右,他藉助定林寺豐富的藏書,潛心研究,最終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文學百科全書《文心雕龍》,這部巨著今日已發展成專門學科「文心學」(又稱「龍學」),並有韓、日、英、義、德五種文字譯本。
專家說明,鍾山定林寺在唐代後湮沒無聞,南宋乾道年間,高僧善鑒移寺額於南京江寧方山,重建定林寺。從此,著名的鍾山定林寺寺址成為史上一大謎團。
一九九九年以來,考古學者經多次勘察,終於在鍾山南麓發現該寺舊址,並在寺址考古中獲得一批南朝至唐代的珍貴文物,有陶瓷質地的碗、缽、盞、燈、水注、罐、碾、臼、硯台等寺院日常生活用品,還有石雕柱礎及筒瓦、板瓦、蓮花紋磚、獸面紋及蓮花紋瓦當、脊獸等建築構件,這批文物是南京地區首次發現南朝至唐代的佛寺文物,生動反映古定林寺的僧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