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利用假日逛中山捷運站附近巷弄的特色小店。圖/潘俊宏
【本報台北訊】新冠病毒疫情剛走過一百天,還等不到疫情結束,許多老店、小店已拉下鐵捲門,失業、放無薪假的人口屢創新高,蘊藏在背後的是,街坊文化正急速消逝。面對這波海嘯般全球性災難,國內外都有名人或團體感受到文化滅頂危機並展開救援。如作家龍應台最近發起「挽留,才能挽救」行動,呼籲大家用消費的力量挽留街坊溫度,別讓疫情帶走台灣最為溫潤飽滿的街坊文化。
不只餐廳、文具行、雜貨店、花店關門了,戲院、表演場所也幾近停擺。龍應台呼籲大家重新看一遍自己所居住的小街小巷,用腳再走一遍那些小店,「把所有的小店,所有的服務,所有平常給我們方便、給我們人情、給我們生活愉悅的商店,用消費的力量扶他們一把」。
她也提醒,別忘了「科技運用」,希望懂資訊技術的年輕人能挺身幫助街坊的小店,讓科技進入街坊,利用疫情,正是小店科技化好時機,可幫助他們上網數位化,轉型成可以網購的柑仔店、街角網上書店。
台灣的國家表演藝術聯盟(國表藝)最近也推出「雨天,我們撐傘」計畫,呼籲民眾若買到因疫情延期或取消演出的票,能將票款退款轉做對藝術家、團隊的捐款,發揮同舟共濟的精神,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並累積下一場在舞台相見的能量。
不只國內,美國密蘇里州的老牌連鎖戲院B&B,過去一世紀來,幾乎沒解雇過任何一個員工,但北美疫情從二月開始升溫,三月間B&B關閉多州共四百多間戲院,資遣了兩千名員工。曾執導《全面啟動》、《星際效益》等巨片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在上月投書《華盛頓郵報》,呼籲大家重視戲院存活的重要性。
他投書表示,電影院的意義,除了對所有人提供娛樂,同時也提供許多人工作,身為一個電影人,若沒這些工作人員與他們迎來的觀眾,他的作品就不算完整。「也許你去看電影是為了環繞音響、爆米花或明星,但我們去看電影,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
日本一群年輕的新銳導演也發起#SaveTheCinema(救救影院)的運動,他們希望大家注意到獨立電影院,第一步就是盼號召十萬人連署,針對收入銳減的獨立電影院,讓他們免於關門危機,因為拯救獨立電影院就等於拯救日本獨立電影與新銳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