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為倡議動物應具備五項自由(5F)和三項福祉(3R),設4月24日為世界實驗動物日。圖/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本報台北訊】今(24)天是世界實驗動物日,設有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的國研院今在官方粉絲專頁表示,全球無數的醫療奇蹟仰是賴犧牲奉獻的實驗動物結果。國際為提高實驗動物生活品質,設立了世界實驗動物日,倡議動物都要具備五項自由(5F)和三項福祉(3R),這也適用於自家寵物。
國研院說,動物應具有的五項自由包括充足的食物和水、安穩的棲息空間、自由的表現本能、放鬆的無憂生活、即時的醫療照顧。三項福祉則為替代、減量、精緻化。
其中老鼠是用量最高的實驗動物。農委會統計,我國2018年使用94萬隻實驗鼠。常見的實驗鼠有小鼠、大鼠、倉鼠、天竺鼠四種,最常用的是小鼠。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副主任秦咸靜日前受訪時表示,老鼠和人類一樣是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適合用於科學研究。小鼠僅25到35克是最小,成本低、經濟效益高,約六到八成科學實驗都用牠。牠們出生後三周離乳獨自生活,六到八周能懷孕,接受實驗後被安樂死,是造福人類健康的功臣。
大鼠腦部比較大,且有高血壓,常用於相關研究。倉鼠會冬眠、比較胖,有高血脂,常用於膽固醇藥物測試。牠們另有頰囊,很適合做口腔癌實驗。天竺鼠最常用來測試疫苗的安全性。實驗後,實驗鼠要安樂死,最常用的方式是二氧化碳安樂死,主因是作法較人道,也不會過度衝擊研究員的心理。
秦咸靜也說,實驗鼠有100年的歷史,牠們的祖先是科學家在實驗室選種而成,一生都為實驗而活。野外老鼠也曾是科研功臣,例如台灣的錢鼠是特有種,某次被日本人載走,路上發現牠們會嘔吐,進而產出止吐藥賺不少錢。這也促台灣團隊前進山林研究更多野生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