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峯在辦公桌擺了一個大沙漏,時間剛好是二十五分鐘,同事看到就知道他在進行一個番茄鐘,避免外部干擾。
圖╲徐培峯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使用電腦或手機網頁時,打開某個網頁後,突然想不起來要做什麼。在通訊軟體發達的時代,如何有效管理時間來提高工作效率?「番茄鐘工作法」(The Pomodoro Technique)近日引起熱烈討論。
「番茄鐘工作法」是義大利人法蘭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發明,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以二十五分鐘為一個「番茄鐘」,規定自己在這段時間內只專心做一件事,之後的五分鐘則放空、休息;接著再以「25+5」為一個時間單位進行、循環;核心概念就是自律、專注。
之所以取名為「番茄鐘」,是因為西里洛當時剛好用的是一個番茄形狀的時鐘,不是因為他愛吃番茄。
「番茄鐘工作法」愛用者劉軒說,像他這種做創意、寫文章的人,最怕在思路過程中被打斷,一旦被打斷就完全忘記當時自己的靈感,因此番茄鐘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劉軒說,通常真正專心沒辦法持續太久,所以寧可短時間專心,並且定時休息。
該休息時
須和自己「作對」
使用「番茄鐘工作法」已經四、五年的寡聞社編輯徐培峯建議,想要具體執行,可分為前期準備、中期執行、後期回顧等三個環節。前期準備需要兩個計畫表,一是工作計畫表,列出待辦任務,二是列出需要幾個番茄鐘來完成項目。
中期執行方面,徐培峯表示,重點在專心與休息。通常工作被打斷分為內部及外部,內部就是被自己的念頭打斷,但只要把這些念頭寫下來,列入待辦任務即可;若是因為外部因素,要先判斷是否需緊急處理,如果是,就要作廢當下進行的番茄鐘,切記不可接續。
至於休息,劉軒也提出同樣建議;他說:「時間到了,強迫自己休息,這也要『狠』一點。」為了維持高度專注力,必須和自己「作對」。
徐培峯指出,後期回顧是要對比預估的番茄鐘和實際工作鐘,找出差距的原因,把經驗和總結應用到下一次的番茄工作法,並持續改進,就能更精準抓出番茄時間感。如果沒有訂定前、中、後的環節,徐培峯認為難以貫徹番茄鐘真正的精神。
啟動儀式
有助聚精會神
但番茄鐘的設定並沒硬性規定「25+5」;劉軒說,他是設定「50+10」:專心五十分鐘、休息十分鐘。
此外,通常腦袋轉得快、事情又多的人,最容易分心,因此需要一個「儀式」強迫專心。對劉軒而言,「儀式感」就非常重要,每當他要開始專心時,會有一個「啟動儀式」。
劉軒說,他會設一個「倒數」的鬧鐘,告訴自己這段時間要回這五封電子郵件;按下倒數時鐘的動作,可以幫助自己更聚精會神,「儀式感會讓自己更專心在這件事情上,代表我現在要開始專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