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天氣回暖,短期葉菜類大爆量,加上新冠病毒疫情消費緊縮買氣差,農委會救菜價上周推國軍、學校午餐加菜,並提供食物銀行老人供餐;並計畫協調農民緩種、暫時休息,但怎麼做?眾說紛紜。有產地農民表示,買氣低迷菜太多,趕快找各種方式賣掉,或自行耕鋤,不敢寄望任何人。
北農總經理翁震炘表示,耕鋤是現況,若沒有從源頭管理,再兩三周另一波菜又收成了,菜量實在太大。加上中南部天氣大好,菜長很快。
原本供應高級餐廳的高價菜如蘆筍、彩椒等銷路大減;小葉菜類大增,但拍賣市場常是農民的最後希望,農民覺得只要能銷得出去就好,北農還是努力幫忙賣。
農委會表示,國中小學加菜規畫,由地方政府先提出計畫,蔬菜由農委會補貼購買;國軍部分有二十六個副供站,原本就有農民團體供應食材,由這些農會或合作社提出每周兩次加菜計畫,費用由農糧署支應。
農委會說,至於蔬菜提供慈善團體食物銀行部分,優先採購輔導處名單上青農的農產品。但耕鋤或緩種究竟每分地補助多少,現階段農糧署還沒有定案。
農委會預定每周在全國收購八十噸葉菜,其中蔬菜主產地的雲林縣收購二十噸,為學校及長青食堂加菜,收購昨天上路,雲林縣長張麗善親赴學校了解加菜情形,也呼籲大家防疫多吃蔬菜。
雲林廖姓農民說,雲林西螺、二崙是最大的菜區,原本大家都有共同的承銷商,但承銷商庫存還有,買氣差,因此收的不多,原本農民可能一天交三百件,現在只交一百件、一百五十件,最後只好自行處理。
他說,農委會委託合作社、農會,跟農民收購葉菜,他有兩甲地,若認真出貨一天至少可供應兩公噸以上,但要解決產地普遍性的大盛產,以及普遍性的消費低,恐怕杯水車薪。
他認為,政府希望農民自己減班休息,但農民就是靠這塊地生活的,緩種該怎麼緩、誰先緩都尚未明確,他還是先自救較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