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都會區有多少樹?是多還是少?要種多少樹才夠?這些問題很少人關心,從中央到縣市政府也不容易找到精確的資料,甚至連「綠地」、「綠覆率」的定義都模糊不清,注定樹種不好、綠化品質不良的命運。
種樹是減碳、改善暖化與熱島效應最簡單方法,台灣種樹三十年計畫聯盟共同發起人呂學海與一群景觀、建築等專業人士發起「台灣種樹三十年計畫聯盟」,要推動長達三十年的種樹行動。他說,日本科學技術院研究發現,城市綠地面積占比達兩成時,是人類居住的健康指標,三成是綠城市理想值;但我國都市計畫法數十年來死守百分之十天花板,還要扣除兒童遊戲場、體育場館等設施,真正的綠地少得可憐。
以北市為例,若要達到國際建議的兩成綠覆率,北市須再種一百五十萬棵樹。
台灣種樹三十年計畫聯盟發言人劉柏宏說,政府要重新定義「綠覆率」,不能再摻雜兒童遊戲場等設施含糊打混,應該改為「樹冠覆蓋面積」,以衛星或航照影像具體量測,才能督促政府重視植樹綠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