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我國新冠病毒確診案例中,有一名清潔工遭感染,雖然大家都知道醫院外包人員也是高風險族群,但其防護裝備的配置,卻未必與醫護人員相同。台灣手術全期護理學會理事長傅玲指出,防疫時刻,防護等級應以工作性質區分,而不是職位。
十七年前抗煞時,傅玲是台北榮總護理部督導她回憶,疫情爆發後人人自危,護理人員除了關注防疫資訊,還得安撫人心。醫護人員具有專業知識,疫情當頭都止不著內心恐慌,更何況是沒有醫療專業知識的清潔人員。目前已有清潔工確診,相信他們比醫護人員會更加恐慌,此時不只給他們最充足的裝備,還要穩定他們的情緒。
「他們和醫護人員相同,都正在前線打仗。」傅玲說。給了防護措施,也得做好教育訓練,特別像是脫掉防護裝備後,仍要徹底洗手,別以為手套戴一整天,手上就絲毫沒有病毒,脫下手套時也可能過於疏忽,不小心沾上充滿病毒的患者唾液等,吃東西、揉眼睛等就可能造成感染。加強教育訓練,給予適當防護措施,並依照風險程度一視同仁,是降低院內感染最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