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經院昨公布2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與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PMI仍意外呈現擴張,但中經院示警,不能樂觀看待2月PMI擴張,貨出不去也進不來,製造業正面臨非常大挑戰;NMI則受疫情首當其衝,指數創下最大跌幅,中斷連續11個月擴張態勢。
2月PMI攀升至52.7%,連續5個月呈現擴張。中經院院長陳思寬表示,2月PMI擴張主要是廠商憂心供給面斷鏈衝擊,拚命拉貨、催料,「供應商交貨時間指數」創2012年創編以來最大攀升幅度,2月新增訂單也較1月擴張。
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研究員陳馨蕙表示,1月底很多台廠開業,大家緊急開始做調度,讓供應商交貨時間指數創新高;新增訂單增加,顯示台灣受惠於轉單效應,但轉單要貨出去才能看到利益,未完成訂單攀升,生產連續2個月緊縮,存貨也達到新低,「台灣製造業正面臨非常大挑戰,貨出不去也進不來,需特別留意4月以後訂單是否會被取消,電子光學與交通工具都是重災區。」
非製造業則是首當其衝,2月NMI指數大跌至40.4%,創2014年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也創下最大跌幅。
陳思寬表示,非製造業中以內需導向為主的產業,都面臨供給斷錬與消費需求下降的衝擊,國際運輸與物流中斷。非製造業的商業活動、新增訂單與存貨,服務輸出與輸入都下降。疫情讓國際航班縮減,台灣對日、韓旅遊警示持續升級,非製造業中住宿、餐飲、零售、運輸、倉儲等受到的影響與衝擊較大。
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皆創下創編以來最大跌幅。陳馨蕙表示,廠商怕的不是疫情,而是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因此廠商對未來6個月都看法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