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國際勞工組織(ILO)十三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從現在起到二○一五年,亞洲地區經濟體的勞動人口,將從目前的十八億再增加兩億,各國政府將面臨為這兩億新增勞動人口找尋工作的挑戰。
這份報告說,各國政府必須詳加計畫如何提升工作品質,並確保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能更均勻的分配。
ILO理事長索馬維亞表示:「一個最明顯的事實是,用過去的老方法做事已經行不通了,亞洲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成長與發展,但同時伴隨而來的環境壓力、經濟不穩定、管理缺失和所得分配不均,都威脅這個區域的未來發展。」
ILO在十三日到十五日在中國北京舉行的亞洲就業論壇中,提出「亞洲未來十年合宜工作展望:至二○一五年的持續經濟成長和工作機會」報告。包括亞太地區二十多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公會代表和雇主都將與會。
報告預估,服務業將成為新工作機會的主要來源,並在二○一五年前成為最大的單一僱用單位,提供就業市場上四成的工作機會;工業類的工作機會,會從二○○六年的二成三,增加到二成九;而農業就業市場會從現有的四成二,萎縮到二成九。
至於城鄉之間的就業薪資差距會更加擴大,部分勞動者屬於極貧的工作階級。
報告中指出,那些工作終日但每日所得仍不超過兩美元的貧窮問題,是亞太地區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大約超過十億、約六成二的勞動人力,仍然在非正式的「黑市」裡工作,幾乎沒有任何社會保障。
雖然現在的情況比起十年前的六成七要減緩,但報告中仍將它列為未來發展隱憂,並認為在二○一五年以前,都不會有太大的改善。
報告還指出,其他會影響亞洲勞動市場發展的挑戰,包括勞動人力年齡太大、移動人口增加、工時過長,以及部分國家的薪資成長率,無法配合勞動生產力的腳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