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選手出身的陳婷妮,是運動國手轉型經營射箭運動產業的第一人。圖/記者曹麗蕙
【記者曹麗蕙專題報導】大學時期,陳婷妮是在射箭賽場上百步穿楊的國手,舉弓、搭箭、瞄準、放箭,英姿煥發;如今退役後,三十七歲的她依然穿梭於射箭場上,只不過她瞄準的目標不再是靶心,而是透過轉播、舉辦體驗活動「吸引觀眾目光」。她近年更投入賽事網路直播,就是不甘心在亞奧運上奪牌的重點項目,乏人問津,盼更多人能透過直播認識、喜愛射箭。她滿懷熱情道:「我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台灣辦射箭賽時,能像當初世大運一樣,全場坐著滿滿觀眾,為選手加油!」
陳婷妮國中開始投入射箭,就讀國立體育學院時,獲選為亞洲射箭巡迴賽代表隊。談到射箭的魅力,她眼神發亮:「射箭是一個很靜、自我挑戰,訓練專注力的運動。賽場上雖有對手,但主要的對手還是自己,一分心就絕對射不中,當下一定要全神貫注。」
她強調,射箭的訓練都導向「自己和自己對話」,而奧運場上選手取勝關鍵就是鍛鍊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發揮實力。她分享,選手除了拉弓、撐弓等特殊肌力鍛鍊,「每天三、五百支箭的訓練量跑不掉」,而為了強化心理素質,還會安排靜坐、冥想,以及晨操、長跑等意志力考驗。
射箭的「平等」更是另一迷人之處,比賽有分齡組別,但也可不分男女老幼跨組參賽,甚至能跨越身體障礙,在同一條發射線上競技。她舉伊朗射箭女將內馬蒂為例,坐輪椅的她,曾在同一年征戰帕運、奧運雙會。
免費體驗
拓展觀看人口
退役後,陳婷妮先進中華民國射箭協會當行政,接著出國考取亞洲區裁判,現今為國際射箭總會紀錄組亞洲區負責人,「出國讓我開了眼界,見識射箭運動發展的諸多可能性,並非僅有選手、教練、老師等傳統出路可走」。
二○一一年,二十八歲的陳婷妮申請教育部運動產業貸款,設立了I Archery射箭弓場,成為射箭國手轉型經營射箭運動產業的第一人,項目包括經營射箭場館、教學、器材售賣、承辦包裝賽事等。近幾年更與夫婿、前奧運男團銀牌選手陳詩園,跨足賽事直播,為此還拿房增貸,前後斥資近六百萬,飛往各地賽場受訓學直播,增購攝影機、大螢幕等轉播設備。
傾力推廣射箭,是因對它的熱愛與不捨。「射箭是一門這麼棒的運動,台灣選手在亞奧運、世錦賽都創下奪牌佳績,但在大多數人眼中卻被視為冷門運動」,陳婷妮很為射箭抱不平,所以盼透過網路直播、在賽事旁設立攤位,讓民眾免費體驗射箭樂趣,培養更多民眾認識、參與射箭,進一步拓展觀看與支持人口。
效法國外
推動地標辦賽
陳婷妮曾建議台灣可效法國外在知名景點辦賽事,例如法國巴黎鐵塔前就曾是賽場,因而提出世大運射箭賽可在中正紀念堂、台北一○一等地標舉行,可惜當時都被打槍駁回。她認為,此舉可讓世界看見台灣,還能將射箭帶進生活圈,「觀眾不來看比賽,我們就主動讓射箭運動走入人群裡!」而對於「地標辦賽」的目標,她積極推動遊說,不輕言放棄。
將推廣射箭運動視之為使命的陳婷妮,不僅致力培養觀看人口,更盼帶動相關運動產業蓬勃發展。現今I Archery旗下有五位國立體育大學射箭退役選手,分別負責教學、網路直播,現場播報、賽評、帶體驗活動等,貢獻所長,「現今可能池塘尚小,我想做更大一點的池塘,容納更多魚進來,和學弟妹攜手把射箭運動產業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