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建議長者就醫時別只說「睡不好」,因為有許多失眠型態未必要用藥。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國內首次針對長者使用不同安眠藥與失智風險的關聯做一研究。陽明大學與台大分析我國二十六萬名六十五歲以上,新使用苯二氮平類安眠藥(BZDs)及Z類鎮靜安眠藥(z-hypnotics)者,發現有使用的失智風險是常人的一點五到二倍,併用愈多種,失智風險愈高,最高可達近五倍。
我國高齡化速度位居全球第一,使用安眠藥的人數也隨之成長,健保數據顯示,服用安眠藥者,以六十五歲以上族群,使用的成長率最高。
研究團隊運用健保資料庫,找出二○○三年至二○一二年間,新使用BZDs與Z類鎮靜安眠藥的六十五歲以上民眾資料,納入每季用藥二十八日以上的人作分析,後續觀察這群人罹患失智症情形,但未含血管性失智症。
研究顯示,使用短效型BZDs類藥物者(藥效二十小時內)的失智風險最高,是常人一點九八倍;使用Z類藥物者,失智風險是常人的一點七九倍;使用長效型BZDs類藥物者(藥效超過二十小時)失智風險是常人的一點四七倍。
若將長效型與短效型安眠藥合併使用、長效型與Z類安眠藥併用、短效型與Z類安眠藥併用者,失智風險分別為二點九六倍、二點八二倍、三點二五倍;若同時使用三種藥物,失智的風險將高達四點七九倍。
研究顯示,短效型安眠藥帶來的失智風險高於長效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陳亮恭分析,一個可能原因是長輩代謝較慢,醫師習慣開立短效型或Z類安眠藥給長者有關,研究中顯示使用短效藥物患者的年齡略高、共病多,可能因此提高失智比率。
因果關係 目前不明
陳亮恭說,研究顯示安眠藥與失智風險呈現正相關,但因果關係不明,曾有假說指安眠藥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GABA,降低β與γ分泌酶活性,使認知功能下降,但動物實驗或臨床卻未發現抑制分泌酶對失智症的療效;另一可能是失眠為失智症的早期神經退化症狀,而非藥物引起。
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組長劉明勳表示,將進一步瞭解其研究細節,若有充分科學證據、臨床案例及不良反應通報,將於藥品安全風險諮議小組進行討論。
睡不好 未必要用藥
中央健保署統計,目前國人超過四百二十六萬人使用安眠鎮定這類藥物,其中二百五十四萬人持續用藥一年以上。醫師建議長者就醫時別只說「睡不好」,因為有許多失眠型態未必要用藥。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一是睡眠相位前移症候群,也就是晚上七、八時就想睡,睡到半夜二、三時就醒了。只要增加白天的活動量、運動量,並延後晚上入睡時間即可解決。
二是年紀漸長,腦下垂體抗利尿激素分泌改變,導致半夜頻頻起身如廁,影響睡眠。這類型的失眠,應該盡量將每日所需的水分集中在白天時段喝。
三是身心疾病,因情緒焦慮、憂鬱,導致徹夜輾轉難眠,使用安眠鎮靜藥不僅治標不治本,效果也不彰。宜至身心科或精神科接受評估,尋求心理諮商或其他資源協助。
陳亮恭建議長者若因失眠就醫,應詳細描述睡眠型態,像是睡眠時間點、入睡所需時間、睡眠長度等,可幫助醫師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