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劉益昌帶領的考古團隊,從去年底開始,每天都跟東西向快速道路的施工單位搶時間,搶救珍貴的台灣遺址,以還原西拉雅族的生活面貌。他發現,這批消失的原住民,可能曾和菲律賓、馬來西亞進行遠航貿易。
劉益昌說,台灣有許多遺址,但這裡最大,面積已達八百萬平方公尺,甚至比卑南遺址大十倍,還有不斷往外圍擴張趨勢。考古人員最近更在遺址下發現另一個遺址浼大湖遺址,深藏在地底三公尺處。
劉益昌估計,西寮遺址最多曾同時住過三千多名平埔族「西拉雅人」,「在當時這可是個相當大的聚落啊!」。而大聚落如何維持?他們的制度令人好奇。
他表示,西拉雅人沿著海邊高地建築房舍,以狩獵梅花鹿、貝類為生。從遺物中發現,西拉雅人社會平等,非常疼愛孩子,有不少小孩的玩偶與甕棺,甕棺裡面放有珍貴物陪葬,小孩遺骸姿勢狀似抱在大人的懷裡。但大人遺骸多仰天平躺土中,沒有甕棺裝載。劉益昌覺得很訝異,因為十三行遺址的大人骨骸是屈身側躺。其中一個陶罐,前面排有整齊貝殼,疑似祭典,其他文史學家也曾提出西拉雅人似乎有夜祭習俗。
出土文物中,發現最多的是貝塚,其次是破損的陶片。陶片又可分成紅、黑陶,黑陶的歲月比紅陶更久遠,埋土裡也較深。西寮遺址地下三十公分處,挖出來的多是紅陶,但再往下挖就有黑陶出土,這些都能讓我們重溯台灣千年的歷史。
最讓劉益昌印象深刻的是,在西寮遺址發現的玻璃珠與瑪瑙,雖然不多,但可能遠從菲律賓、馬來西亞而來,這顯示當時已有海外貿易,平埔族西拉雅人很可能藉由船隻,遠赴重洋到台灣以南的島嶼交流、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