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挖寶人 讓響堂山走向世界

 |2019.11.22
2845觀看次
字級
中國大陸響堂山石窟現存十六窟,大小造像逾四千尊,並有大量石刻經,是研究佛教、建築、雕刻、繪畫、書法的藝術寶庫。
趙立春守護響堂山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三十載。圖/取自網路
響堂山石窟博物館內展出的佛教造像。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洞窟裡一定還有什麼東西沒有被發現,佛像、刻經,或者是別的什麼。」每次走進響堂山石窟,一向灑脫的響堂山石窟藝術博物館館長趙立春,就會變得細膩起來,嘴裡也開始念念叨叨。

響堂山,位於中國大陸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堅硬的石灰岩上有十六座石窟。四千多尊雕刻精巧的造像,以及大面積刻經藏身其中。雖然洞窟遭受嚴重損毀,仍依稀可辯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痕跡。響堂山石窟是大陸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石窟藝術史、書法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守護研究 他成趙響堂

「這是北齊的石窟!」一九八五年,剛到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工作的趙立春,雖然每天都會在石窟旁走一走,但提及關於它的歷史,卻只知道這麼一句話。當時,大陸對響堂山石窟文化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

上班混日子、下班找樂子,趙立春渾渾噩噩的生活到一九八八年才有了改變。

「北齊佛造像的風格是什麼?」參加大陸首屆石窟考古研修班後,趙立春聽著老師講,就開始回憶,但大腦裡一片空白,「原來,我成天守著寶藏卻渾然不知,那時的心情是既懊悔,又著急。」

回到峰峰礦區的趙立春,一頭栽進石窟文化裡,吃泡麵度日、省吃儉用購買書籍成了生活常態。因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守護和研究響堂山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他被海內外學術界稱為「趙響堂」。這位挖寶人至今出版石窟相關著作十二部、發表論文四十餘篇,並多次受邀赴海外分享研究成果。

數據採集 3D 復原石窟

隨著研究的深入,響堂山石窟的歷史脈絡逐漸清晰起來。據趙立春介紹,東魏、北齊時期,鄴城(今河北臨漳)和晉陽(今山西太原)是政治中心。東魏、北齊的皇室貴族,常往來於兩地之間,並在沿途的響堂山建造行宮、開鑿石窟;但不久後,便遭遇了「三武一宗」滅佛運動。

隋、唐、宋、元、明等歷代對此地都有增擴和修營;在一九五○年以前,響堂山石窟一度處於無人看守狀態,大量殘損佛頭散落在荒草之間。

趙立春說:「幾經劫難、幾度重生。峰峰礦區文管所成立後,在對石窟展開保護的同時,也收集了散落的文物。」三十年來,他攜手許多研究人員,完成了對響堂山石窟的全面斷代、編號,還對造像風格、刻經書法等內容作出了權威的論述,使得這一集雕刻、書法、佛教、舞蹈等研究價值的藝術寶庫,從荒野走向了世界。

二○一○年,趙立春在石窟偶然發現有關《妙法蓮華經》的刻經;二○一二年,石窟前的一座老房子,牆壁因大雨脫落,驚現三尊佛首;去年,趙立春在山坳裡發現了一座瘞窟……趙立春說:「這個寶藏一直在給人驚喜,對它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響堂山以疊加的石刻、殘缺的容顏,撩撥著來往遊客的心弦。關於石窟的未來,趙立春笑說:「我們正在嘗試對響堂山石窟進行3D復原。目前,前期數據採集工作已經完成。未來,它的魅力將更加令人驚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