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但問耕耘

文╱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9.11.14
1801觀看次
字級

文╱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1979年,許常惠教授(1929~2001)創辦了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探討其動機大概不外3個因素:一是自我的覺醒,他曾感慨萬分的自白:「台灣話的童年,日本話的少年,國語與法語的青年。」深知成長在如此流浪處境與混雜文化的不幸。因此30歲獲得巴黎大學音樂學博士,立即回台灣,堅決表明「不願意再成為文化的流浪者」;二是他留法期間,深受杜布西與巴爾托克的影響,前者主張回歸並維護傳統音樂,後者強調:「音樂在國際之前先有國家,在國家之前的應該是民族。」;三是大環境,1970年代,台灣社會急遽轉型,國民生活與價值觀念產生很大的改變──崇洋棄民俗。1977年,經過一場鄉土文學論戰後,文化主體意識逐漸浮現。

許教授呼籲搶救瀕臨滅絕的文化資產,這個訴求深獲一群來自各領域人士的認同,於是成立基金會,並且共識:「維護民俗藝術,傳承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提高民俗文化的學術價值,藉以充實精神生活。」依據民俗藝術的範疇,分宗教、建築、藝能、工藝美術、飲食文化等面向,由專家學者分門負責,調查、研究兼顧,保存、傳習並行。「挖掘族群人文、整合民俗藝術、再現台灣圖像、重塑鄉土情懷」,既是行動綱領,也是共同追逐的目標。大家堅信,民俗涵藏無限元素,是文化的根本,也是一切藝術的土壤。

基金會屬非營利組織,成員包括兩類型:一、企業界人士;二、學者專家。一贊助捐款,一執行專案。一路走來,大家抱持奉獻的態度,不為名利,因此融洽無間,給人是和諧又溫馨的印象。

長期以來,同仁在民俗各領域開疆闢土,個個一門深入,繳交相當亮麗的成績:第1個10年出版《傳薪》,是篳路藍縷的寫照,其焦點是民俗曲藝的踏查研究與在國際樂舞台灣情;第2個10年《開風氣之先》,是為鄉土藝術打拼的新里程碑,基金會立足台灣,扎根本土,把握民俗脈搏,但開風氣,踏查、研究、推動、維護、保存,不遺餘力,一系列保存專案,一場場民俗活動,一冊冊專輯出版,一次次民俗文化講座,無不為台灣民俗藝術注入活力,而且成績斐然,有目共睹;第3個10年《締造台灣文化奇蹟》,是民間先行的表現,針對國家文化政策的反思與對話。1970年代以來,台灣連續締造經濟、政治奇蹟,我們曾適時呼籲考慮經營文化奇蹟,讓台灣得以永續發展。由於政策的不連貫、執行的偏差,加上態度的輕忽,無法系統累積具體的成果。相對於民間所釋放的活力,則不容忽視。眾神齊聚寶島,各教派在信仰場域注入人文元素,使台灣成為世界宗教史上少有的神仙島;至於飲食文化的豐饒多元,厚實的台菜底蘊,更展現飲食天堂的魅力。這兩股軟實力,勉強擎起文化奇蹟的大旗。

我們將觀念落實到踏查、研究,繳交的成績、提出的命題,深獲各界的肯定與響應,例如:民俗是一切藝術的土壤;族群和諧,共譜台灣交響詩;原音在國際舞台發聲,一曲〈Pasibutbut〉征服法瑞德荷;發現文字古蹟,提升匾額楹聯的身分地位,增添古蹟底蘊;在信仰場域建構人文城堡,充實宗教內涵,彰顯神仙島的人文特質;重視飲食文化,強調「味在酸鹹之外」的食育,突破「鮮能知味」的侷限。

面對第4個10年,我們嚴肅的追溯40年來的作為,貢獻民俗踏查成果、提供地方中央文化智慧,從不藏私。近10年面對無邊無際的文化寒冬,基金會同仁不忘初衷,依然奔走民間,提供成果,委實難得。曾國藩(1811~1872)日記云:「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其中的「但問耕耘」,很契合基金會的態度與精神,特別以之作為40周年慶特輯的書名,願與國人共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