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順投入仁愛鄉居家醫療,走山路到病患家訪視、看診。圖/趙容萱
醫師汪海波(左起)、趙文崇、陳恒順,三人都投入山地醫療。圖/趙容萱
【本報台中訊】南投縣仁愛鄉大部分區域為無醫村,六十一歲埔里基督教醫院前院長、小兒神經科醫師趙文崇發揮「憨人」精神,推動偏鄉發展遲緩兒診斷與早療三十七年,讓偏鄉孩子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七十歲埔基醫師汪海波五年前退休,捨棄退休打高爾夫的日子,投身山地巡迴醫療,最大成就感是山上居民健康、開心跟他打招呼。
趙文崇念大學時曾到山地服務,目睹當地人「小病用忍,大病用等,急病用滾」,也見到孩童純真無邪的雙眼充斥對疾病的恐懼,而選擇小兒科專業。他在彰基實習後赴英深造,一九八二年返台即投身彰化偏鄉早療,後赴美攻讀博士。一九九三年返台後,因南投沒有早療系統,毛遂自薦進入埔基;有人說他是「憨人」,還有朋友送他「甘願做憨人」的匾額。
他最欣慰
學習障礙生柔道奪金
趙文崇發現,早期山地鄉發展遲緩兒約八成是胎兒酒精症候群,與媽媽懷孕誤將藥酒當補品喝等原因有關,致孩子出生後嚴重者智力不足、聽覺及視覺受損,若沒及時接受早療,恐終身需安養。
趙文崇說,九二一地震後,他創立愚人之友社會福利基金會,延伸至社區關懷照顧,從中發現很多遲緩兒。他在二○一二年卸下埔基醫院院長職務後,率專業醫療團隊上山,在國小司令台做早療,二○一四年加開早療專車,解決場地問題,每周四天巡迴醫療。
令趙文崇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高中生是胎兒酒精症患者,有學習障礙,透過早療找到興趣,也恢復自信,拿下全中運柔道金牌。
他最開心
山上病人笑著打招呼
汪海波在美國執業逾三十年,是美國婦產科學院院士,薪資優沃,享有名氣,同行退休過著打高爾夫享清福日子,他五年前退休的生涯規畫是鮭魚返鄉,帶著九十四歲媽媽和妻子回台定居,自己投身仁愛鄉山地巡迴醫療,一做就是五年。
汪海波說,他年輕時在金門服役時的夢想,就是留在偏鄉服務,因為偏鄉實在太需要長期投入的醫療服務,即便後來在美國執業,仍關心台灣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他六十五歲退休,兒子也成家立業,想起了馬偕博士名言「寧可燒盡、不願鏽壞」,決定投身山地醫療工作。
五年來,汪海波每周二、四上山,每趟夜宿醫站,隔天下山,假日支援日月潭急診,陪居民度過許多颱風夜,也曾經在巡迴醫療途中,救醒在駕駛座昏迷的糖尿病患。他說,看到山上有很多受到照顧的病人康復,在路上見面會笑著跟他打招呼,就是最大成就感。
汪海波分享,一名住武界醫療站附近的老婦人血糖數值飆高到五百多,隨時都可能昏倒,嚴重到該送加護病房,但老人家因為就醫不便,送到山下就醫,沒多久又跑上山,剛就診時搖搖晃晃走來,全身不舒服。他和護理師有空就會去拜訪關懷,老婦人定期復診、追蹤,現在獲控制,「治療病人長期追蹤、愛心、關切,一年看一、二次義診就沒有辦法做這種事」。
埔基醫院投入仁愛鄉山地醫療超過一甲子,靠著四輪傳動車將醫療送上山,除了汪海波、趙文崇,埔基醫院副院長陳恒順也投入山地醫療至今,他投入仁愛鄉居家醫療,走山路到病患家訪視、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