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孩子愈生愈少,衛福部致力優化兒童健康醫療網,進行跨部會整合和個案管理,從懷孕開始追蹤每位兒童的發展評估、疫苗接種、牙齒塗氟、就醫轉診等,並即時為高風險家庭連結社政和衛政服務。預計明年先從部分縣市小規模試辦,後年起連續四年擴大推動,希望三歲以下幼兒都有一位專責兒科醫師。
衛福部舉辦幼兒專責健康照護實務研討會,醫事司簡任技正劉越萍在會中報告「幼兒專責醫師制度」指出,目前新生兒死亡率、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體重過重百分比、偏鄉兒童醫療照護等方面,與鄰近之日本、韓國相比,台灣都還有改善空間。
為改善上述問題,衛福部計畫分周產期照護、幼兒專責照顧、兒童急重難症等三大方向,優化兒童健康醫療網。針對幼兒專責照顧,衛福部預計二○二○年先使用衛福部醫療發展基金,挑選部分具代表性之都會及偏鄉縣市,進行一年期小規模試辦。二○二一年至二○二四年再推四年期試辦計畫,目前計畫在國發會審查中,若通過審查,未來四年每年編列兩億多元擴大全國試辦。
醫療體系介入 補社安網斷點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很多偏鄉只有醫院有兒科醫師,都會區則是基層兒科醫師和兒童都比較多,優化兒童醫療網要做的,就是分別考量偏鄉和都會的需求和特性,為兒童建立產科和兒科的連結、社政和衛政資源的整合,兒科專責醫師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守護者。正因為不同區域需求各異,所以明年先小規模試辦,根據試辦結果對計畫進行細部調整。
劉越萍表示,從衛生所追蹤預防接種,觀察到幼兒滿一歲的第五次預防注射,使用率會驟降,其他像發展評估、口腔衛生等部分,衛生所也無法追蹤。相較於社政單位介入時常被拒絕,醫療體系關懷兒童健康比較容易接觸到可能的高風險家庭,可望將社安網目前的斷點連接起來。
加強衛教指導 建立通報觀念
有醫師擔憂,專責醫師制是否將要求兒科醫師做家訪?劉越萍表示,大部分兒童是健康的,最需要的是加強衛教指導;至於特殊情況的辨識和通報,衛福部已規畫「幼兒專責醫師服務手冊」及相關教育訓練,協助醫師了解現有照護資源,並逐漸建立辨識和通報的觀念。
台大兒醫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對於身心狀況較為特殊、兒虐、高風險或脆弱家庭,建議兒科醫師一起前往訪視,醫師或護理師若經過家訪相關訓練,現場檢視孩子生活的環境、家庭溝通互動的方式,對於發現潛在危險、預防傷害將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