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幸福事

文/慧倫法師 |2019.10.13
2499觀看次
字級
慧倫法師。圖/人間社

文/慧倫法師

在禪宗龐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寶壇經》被視為是一部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力量;宋明兩代理學家的語錄,也深受此《壇經》影響。因此,《壇經》不但在佛教裡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尤其將之與《論語》、《孟子》等書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禪學的偉大著作。

《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

禪的思想,為東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為禪不是甚麼神奇玄妙之理,禪只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

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古人說:禪是甚麼?禪是不立文字,禪是言語道斷,禪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禪是我們的本心自性。禪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剎裡的老和尚才參禪入定,因為禪就是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參禪。

眾生自性當中人人皆有佛性、法性、喜好清淨和樂的心,六祖在《壇經》中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一切經書是為了讓迷人開悟,愚者心解。萬法本在自心,應從自心中證悟真如本性。所以,語言文字只是方便開啟法門的工具,可見六祖是徹底落實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宗旨。

《壇經》的主體──六祖於大梵寺升座,演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揭示世人皆具足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和自性三寶,確立了南宗禪「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惠能大師在「即心是佛」的基礎上,高舉「見性成佛」的幢幡,直截了當的要我們從自己的身心中「見性成佛」,不假他物。

《六祖壇經》〈第四定慧品〉: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在《六祖壇經講話》中,星雲大師對於甚麼是「一行三昧」有如下的說明。一行三昧,又名「一相三昧」,修行「一行三昧」而證悟者,可以達到三種境界:

一、不生憎愛取捨之心。

二、穿衣吃飯當中,雖有動作,心卻是如如不動。

三、能所雙亡,真妄均除。

所謂「三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於一處而不妄動。

「一行三昧」,就是在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行住坐臥」之間,常行「直心」;「一行三昧」就是修行的時候,能夠「真心、直心、淨心、不動心」。「三昧」可以說就是我們的生活能夠與「定慧」相應,能在生活裡「不動心」,就是進入了「三昧」。

《六祖壇經》第五坐禪品:「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在《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人間佛教的定學〉中,星雲大師說明:

「禪者參禪,心要專注當下,要懂得止息觀心。止息,就是不為外境所動;觀心,就是看到自己的心。」

禪的根本精神是要從心裡來淨化,來昇華,來參透,來悟道。其路徑為透過觀心,認識即心、掌握即心,由觀照心念的生生滅滅,而到洞見不生不滅的心性——一念緣起無生。

禪有無限的意義,無限的內容,無限的境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點禪的素養,對於自己心境的拓寬,精神的昇華,人格的培養,心物的調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禪之於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