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淑芬台北報導】台北室內芭蕾三日至五日將在台北城市舞台推出全新創作「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舞作以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為主軸,在音樂旋律流轉之間,將柴氏的情感,用現代芭蕾的肢體動作來詮譯,展現他音樂中不為人知的世界。
台北室內芭蕾藝術總監余能盛指出,「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特別邀請來自德國、奧地利、匈牙利三地國家劇院首席芭蕾舞者,與國內優秀的新生代專業舞者王國年、洪嘉鈴等人同台競技,將以音樂劇場的形式呈現動人樂章。
余能盛說,之所以選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小夜曲」和「第四交響曲」三首知名樂章為主軸,最主要的是柴氏的音樂給人無限的幻想,促使他想用肢體將特殊的感覺呈現在舞台上。
余能盛指出,柴氏一生創作許多不朽的樂章,因為他本身的個性使然,在其音樂中,總是蕩漾著深深的哀愁與浪漫,將斯拉夫民族的特性潛藏其中。
余能盛在編創舞作時,除了在肢體上保留古典芭蕾華麗優美的線條動作外,因為與無主題限制的音樂對話,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因此為新古典芭蕾表演開創出更寬廣的表演空間。
整齣舞劇更以「擬鳥」來貫串全場,從籠中鳥到尋找方向的鳥,最後變成一隻自由飛翔的小鳥,隱喻柴可夫斯基的幽幽情感。
結束時,特別安排一隻活生生的鴿子,從舞台中心飛至觀眾席,代表最後的解脫。
「台北室內芭蕾」是一九九一年由蔣秋娥和邱馨慧所成立,一向以編創高水準的芭蕾舞作為職志,作品屢屢結合美術、音樂、文學、劇場等多元的藝術類別。
舞團在一九九四年起,邀請余能盛擔任藝術總監,陸續推出「柴可夫斯基‧寂寞芳心」、「忘歸魚的死與生」、「非常虛榮」、「失落的影像」等作品。
一九九八年,團長蔣秋娥與主要團員謝明宏、張文華等人離開台灣,轉往歐洲舞壇發展,舞團運作幾乎停頓,此次「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演出將是復團代表作。
「當芭蕾邂逅柴可夫斯基」三日至五日在台北城市舞台一連演出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