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大無人騎行自行車能識別人的語音命令,讓自行車真正實現了「自行」。大陸網友驚呼:「自行車真的成精了。」
圖/取自網路
「天機芯」雖只有指甲大小,但涵蓋了信息、生物、物理、數學、材料、微電子、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圖/取自網路
【本報綜合報導】八月大陸網路上出現了一款無人自行車,看上去與普通的自行車沒有什麼分別,但是卻可以做出越障礙,轉彎等很多動作,速度可以時快時慢,只要人可以完成的,這個無人騎行的自行車都可以完成。還能識別人的語音命令,讓自行車真正實現了「自行」。大陸網友的評論是:「自行車真的成精了。」
網友:自行車真的成精了
在北京清華大學的實驗室,這輛在微博微信刷屏的自行車,外觀看上去就是一輛普通的山地自行車。為了實驗,這台自行車拆除了兩個腳蹬子,車把、斜梁還有後車架上都固定安裝了儀器,儀器裡的核心就是「天機芯」的芯片,芯片相當於自行車的大腦,用於接收發號施令、儲存信息。而研發「天機芯」的是北京清大施路平教授的研究團隊。
「天機芯」和網紅自行車就誕生在北京清大。清大教授裴京是這個團隊的主要成員,雖然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登上《自然》雜誌,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但他們謙虛地認為,那也只是第二代天機芯的初步成果,眼下他們正在完善更新天機芯的功能。這款芯片既有人類大腦的思考能力,也有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這是全球人工智能的一次全新突破。
目前世界上,發展人工通用智能AI的路徑目前主要有兩條:一種是以神經科學為基礎,盡量模擬人腦;另一種則是基於計算機科學,讓計算機運行機器學習算法。這兩個系統目前都是獨立存在的,各有優缺點,但將兩者融合被公認為是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二○一二年,清華大學開始類腦芯片的科研任務,取名為「天機芯」。因為現有的人工智能計算是強項,但難以處理模糊問題。比如阿爾法狗下圍棋能贏了世界冠軍,卻做不出閱讀理解題;而「天機芯」芯片的目標就是逐步向人腦逼近,達到人腦功能,從而解開人腦祕密。
「天機芯」安裝在類似計算機內存取條的東西上,每個芯片有數萬個借鑒人腦神經系統的數據。別看它只有人的指甲大小,但是為了實現人腦神經系統與計算機高效算法合二為一,小小的類腦芯片涵蓋了信息、生物、物理、數學、材料、微電子、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網紅自行車的發明並不是一帆風順,它可以識別人的指令,躲避障礙物,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都要進行近萬次的數據和信息的採集。在北京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一間不足二十平方公尺的房間裡,三十六台攝像機全天都在記錄著天機芯採集的數據,然後輸送到天機類腦計算機裡進行分析。
未來要超過人腦
事實上,類腦芯片的研發,並不單單只是為了一款無人駕駛的自行車,自行車只是一個體現類腦芯片功能的載體,而目前看到自行車所展示出來的功能,也不是類腦芯片實驗的最終目的,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擁有了人工智能芯片的物品,將不再是純粹的工具,而是一個能懂人的心意、學人的思惟,模擬人大腦的機器人!清華大學研發的這款類腦芯片不斷升級更新,將給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提供無限可能。
裴京指出,目前所看到的天機芯第二代芯片擁有四萬個神經元、一千萬個突觸,而人腦有八百七十億個神經元,相比人腦還是很小,而要想達到人腦的效果,它的突觸還要增大一千到一萬倍,第三代芯片的目標是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做到擁有百萬級神經元。
裴京說,這是一個怎樣的規模?一個果蠅大概幾十萬到一百萬的神經元,它就可以適應大自然的環境。我們會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走。下面在未來三到五年,由百分之一人腦,百分之十人腦,最終超過人腦。裴京也預言,未來還將誕生更多的智能化產品,甚至童話裡的場景都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