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觀光局大力推動小鎮旅遊,而農委會、文化部和原民會等跨部會,則聯手推薦全台上百處的地方創生,許多民眾不再到各縣市的大景點遊玩,開始轉往農漁村或部落,到山區、海邊、社區體驗在地文化。
社區小旅行興起後,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交通不便,有遊客就抱怨,他從台南帶著孩子到雲林縣口湖鄉體驗漁村文化,必須轉乘三次公車,受盡折騰才能抵達目的地,再高的遊興,早已被消耗殆盡。
如何突破交通不便的瓶頸,成了台灣推動社區旅遊最關鍵的因素,筆者認為可以仿效苗栗、台中、花蓮和台東等縣市作法,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聯手下,共同打造多元運具,一起解決全台發展創生微型產業的難題。
為了推動小鎮旅遊,觀光局在各地開闢台灣好行觀光巴士,但普及率並不高,僅限少部分熱門路線,為彌補此一缺口,苗栗跟台中在農委會的居間輔導下,在橘子和梨子盛產等特定季節,開發採果旅遊專車,解決交通不便問題,成功吸引遊客造訪。
花東也屬旅遊交通不便地區,今年交通部科技顧問室就推動「花東地區智慧交通計畫」,針對缺乏公共運輸的台東市延平、萬榮、濁溪等鄉鎮試辦讓「在地車輛服務在地人」,透過與當地教會合作,篩選可安全開車的廚工、退休軍警等,輔導取得職業駕照與保險,盤點村內有需求的老人與小孩後,媒合駕駛在業餘時以自用車接送,為多元運具開創一個好的示範。
開辦或增加假日公共運輸路線,仿效「小黃公車」,結合在地產業開辦在地Uber,或是由政府協調業者,突破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將社區旅遊從點出發,匯集成線和面,政府提供部分補助,業者共組車隊解決困境。
近年來,台灣交通建設四通八達,但徒有道路建設,缺乏交通工具,旅客也到達不了山巔與海邊等社區,唯有發展多元運具政策,才能讓各縣市的地方創生蓬勃發展,進而成為國旅主流市場。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