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農工退休老師許献平花二十多年,完成台南大北門區二百四十間有應公廟採訪調查。圖╱吳淑玲
【本報台南訊】北門農工退休老師許献平,花二十多年,完成台南大北門區二百四十間有應公廟採訪,因缺乏經費,《台南市西港有應公廟採訪錄》拖了十二年,才自費由鹽鄉文史工作室出版,昨天在西港區公所舉行新書發表會,許献平說,每一間有應公廟都有他的故事,很多人害怕「有應公」,但這都是我們的先民,和地方開拓歷史很有關係。
許献平早年採訪宮廟,後來致力在厲祠(有應公廟)田野調查,他說,對有應公很有親切感,家裡農地旁的有應公廟,從小就常去焢窯、捉迷藏,廟旁有棵芭樂不能亂吃,否則就會肚子痛,考上屏東師專後,也常到農地旁的有應公廟旁看小說,在前文建會前主委吳密察「大家都來寫村史」的號召下,開始投入地方歷史調查。
許献平說,他第一本完成的是《台南市左鎮區有應公廟採訪錄》(因缺經費尚未出版)後,才又回過頭來將田調採訪在故鄉的濱海大地,七股、學甲、北門、將軍及北門均已出版,六年後《西港區有應公廟採訪錄》的出版,完成了大北門區有應公廟採訪錄的最後一塊拼圖;他目標是完成大台南三十七區,年底《關廟區有應公廟採訪錄》將出版。
許献平表示,「這是一本帶有感情與鄉土情懷的書寫,也展現西港區豐富的歷史變遷與文化意涵。」從一九九九年開始進行有應公廟調查,因沒有稿費還要花錢買祭品,後來都只是燒香向有應公伯報告三件事,來打擾採訪調查歷史,是希望香火萬代,希望指引找到知道歷史的人,田調期間請保佑他平安。在採訪過程中,經常遇到不知採訪誰,但跟有應公報告後,出廟門就會遇到剛好要採訪的人,冥冥之中都是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