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臥佛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左側全身臥佛。圖╱王玉燕
臥佛最左側足裸前挺立護法力士,威武雄健。圖╱王玉燕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是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全縣現存石刻造像十萬餘尊,其中,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稱於世。安岳臥佛院的臥佛,更是大陸現存盛唐時期最完美的摩崖造像,也是大陸最大的左側全身臥佛。
臥佛院摩崖造像位於安岳縣城北面的八廟鄉臥佛溝,造像分布於呈「幾」字形溝內的南北兩巖崖壁,在長達五百公尺的範圍內鑿有一百三十九個大小龕窟,共造像一千五百九十三尊。其中,尤以北巖第四窟的〈釋迦牟尼涅槃圖〉最為恢宏壯觀,俗稱「臥佛」。
左側全身臥佛 大陸最大
臥佛鐫刻在距地五公尺的崖壁上,整個造像依山取勢、精心設計、大膽創新,由三組造像構成,占整個崖面三百餘平方公尺。上面一組造像是釋加牟尼涅槃前的說法圖,中間一組為唐代臥佛造像。臥佛面南背北,側身橫臥於岩壁間,身長二十三公尺,頭長三公尺,肩寬三點一公尺,頭東足西,左側而臥,兩手齊腿,自然平放,面部豐盈,神態安祥,雙目微閉,似睡非睡;形體修長,身著袈裟,頭蓄螺髻,耳戴圓形綻花環,頭枕扁形荷葉枕,維妙維肖地展現出釋迦牟尼涅槃時超脫一切的意境。
臥佛頭頂後方立一半身守衛力士,上身赤裸,左手握拳,環眼而視,洞察四周。腰間禪坐一弟子,面壁背弓,作侍候狀。最左側足裸前挺立護法力士,右手攥拳,左手五指大張,橫眉怒目,威嚴逼人。
臥佛的上方有一組釋迦牟尼涅槃前說法的造像,中坐釋迦牟尼,兩側分兩層侍立九弟子、兩菩薩、天龍八部,表情各異,既烘托出他們恭聆佛法的肅穆情景,又展現出護衛佛法的威嚴場面。
臥佛院內四十多萬字的石刻經文,是唐朝玄奘大師傳下來的中國最早的譯經版本,堪稱國家瑰寶。臥佛溝也是大陸最大摩崖經窟。一九九八年,安岳臥佛院成為大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絕版佛經 隱身千年經窟
南巖有八十三個唐代造像龕窟,造像內容大多反映唐代的社會生活。臥佛院最具規模和價值的,當數南北巖壁上開鑿的五十五個藏經洞內的大批石刻佛經,窟內鐫刻著從唐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年)至二十三年(七三八年),距今一千兩百六十多年前的大量佛經。其中《檀三藏經》是現存佛經中的絕版,但面臨風化這一世界性難題,至今尚無有效防治措施。
藏經洞已刻經文十五窟,刻字面積一百五十二平方公尺,共四十餘萬字。字為陰刻,方格直行鐫刻在每一窟內的左中右三方窟壁上。
經文洞裡除了有刻畫絕美的佛雕,在靠近天花板處,經文上方,還能看到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石刻「飛天」。從石刻造像及石刻佛經的規模,可推測出盛唐時期臥佛院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