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科書修改五千個不適合用詞引起爭議,儘管教育部長杜正勝否認去中國化,但受委託的台灣歷史學會指出是部長授意,面對這種「內部作業」,國民黨認為不符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原則,決定本周邀請各教育單位會商,盼訂出一套常態的教科書版本。
台灣歷史學會所做的「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計畫報告,總共建議修正五千個中小學教科書中的不適合用詞,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改為「孫中山先生」,「海峽兩岸」改為「兩國」,「國劇」改為「中國京劇」,「古人」改為「中國古人」等,預定九十七學年度開始適用於一年級、四年級和國中一年級。
包括教科書商、家長團體以及部分歷史學者,批評教育部這項做法如同去中國化,是「教育文化台獨」,不應「將教育拿來做政治的棋子」,國民黨執政的十八個縣市則表示要自編教科書;面對質疑,杜正勝強調,「教科書沒有去中國化!」
受委託的台灣歷史學會教授戴寶村表示,當初杜正勝授意,要求檢討目前教科書狀況,因此該學會花了五個月時間,從近四百本教科書中挑出不適當的用詞,「其實只是換個角度看台灣」。
對於教育部僅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這項改革的做法,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昨天表示,教育改革不應由教育部用公權力,把一家具有特殊色彩的學術團體變成審查依據的單位,這樣的做法和過去的審稿、警總的一些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既然已經告別戒嚴二十年,應該把這些東西丟掉」。
至於國民黨執政的十八縣市可能自編教科書,馬英九說,「大家可以重新來訂」。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說,將從本周起邀請教師、學生、家長團體一起討論,並串連國民黨執政縣市教育單位會商,希望產生多元、常態的教科書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