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言而行」,西方政治名言,在台灣隨時都在感受自由帶來的負面效果,尤其是面對政治人物的言行以及公共空間的輿論,從「政在教民」的立場出發,社會的風氣有賴於政府樹立典範,化民成俗,而非加油添醋,製造言論對立,如此才能端正世風,減少社會衝突。
政治人物必須戒慎恐懼,不要妄動意念,政治生命只是一時,但逞一時之氣卻有可能禍延百代,所以孔子才有警示「一言喪邦」的嚴重性,語言是表述的工具,也可以是傷人的武器,因此就要把道德意識放進語言之中。
也就是說,為政者要先正己,立下典範才有統領大眾的資格,正己就是正其心、養其氣,謹其言而慎其行,言由心發,心不正,言論就容易淪為詭辭,傳播出去,人人起而仿效,天下必危矣。
時下的政治人物大多逞口舌之快,疾言厲色,只求辯倒對方,不顧民生百業,這些語言暴力紊亂民心,必須及時克制,還給人民清靜的生活空間,最重要的還是謹守良知本性,呼籲政治人物們發揮良知的功能,不要被耳目感官之欲所左右。
孟子言「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思就是道德之思,省思的思,我們需要不斷自我反省的政治人物,必須捨棄巧言令色的政客,讓台灣的政治全然更新,當政治人物一直陷溺在權力欲望之中,不見大氣度只有小心眼的時候,國家哪有未來?人民哪有希望?
故我們要把慎言當作最基本的從政標準,與其花言巧語,不如穩健踏實的去做,這樣的政治才是令人有所期待與肯定的。
潘秋丰(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