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台26線墾丁香蕉灣路段,實驗以帆布牆加地下涵洞打造首座陸蟹生態廊道,記錄到黃灰澤蟹從垂直水泥牆爬進涵洞。圖/資料照片
【本報屏東訊】為彌補道路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繼國道高速公路有保護紫斑蝶的「蝶道」設計,為避免墾丁陸蟹穿越馬路降海釋幼遭「路殺(車輛輾壓)」,墾管處去年請清大教授曾晴賢在台26線墾丁香蕉灣和砂島路段,實驗以帆布牆「陸蟹長城」加涵洞「天空步道」打造全國首座「蟹道」;墾管處事後評估,陸蟹恐因此「迷航」,極少穿越涵洞,考量繁衍重於路殺,決定暫時喊停,今夏仍以人力護蟹為主。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是國內知名的「魚梯」專家,前年夏天由Keep walking夢想計畫資助,帶團隊進駐陸蟹遭「路殺」嚴重滿州鄉港口村, 在道路兩側架設阻隔和導引雙用途的帆布牆,讓陸蟹穿越地下通道到海邊釋幼,因「路殺」大幅降低,公路總局去年請他 「 複製」到墾丁國家公園陸蟹兩大熱點的台26線香蕉灣和砂島路段,墾管處同時委託進行陸蟹生態廊道的研究調查。
曾睛賢團隊去年在墾丁香蕉灣至砂鳥路段設計的陸蟹生態廊道,堪稱升級版,不僅擴大路邊帆布牆的範圍,並在集水井和地下涵洞牆上釘上方便陸蟹通行的木條和粗纜繩、在垂直的溝壁置放方便攀爬的木條、長樹枝;團隊經長期觀察,認為是方便又有效的方法,但墾管處認為未能提出母蟹降海釋幼的分析數據,實地觀察不少抱卵陸蟹在帆布牆邊打轉、彷如「迷航」,極少使用涵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