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取自網路
文/依昱法師
一期生命,人不過得有數十寒暑,一期結束,又轉生何處呢?就如一盞燈熄滅,並非就是終止,添油換燈芯再點燃、換燈泡再開開關,燈火依然明亮,燈燈是相續的。佛教因此認為人的這個形體結束消滅之後,因著業力,或升天,或以另一個形體再為人,或流轉在五趣六道。總之,生命之火相續不斷。
星雲大師說「其實死亡對我們而言,就像領了一張出國觀光的護照,到處可以海闊天空、優遊自在。」那麼人死了以後,會往何處去呢?大師說明:「佛教認為,死後審判我們的不是佛祖,不是菩薩,也不是閰羅王,而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來決定未來的幸福與痛苦。」所以,人死之後,將隨個人的業力不同走向不同的道途,所謂「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人死後,能夠依憑的業力有三種,以下引經論所述:
(一)隨重受生:
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依生前積集最多的重因輪迴受生。若善根深厚,則出生善途;若惡業盈貫,則入惡道受苦。
(二)隨習受生:
佛教也認為人死後將會隨著平日的習氣受生。好比念「阿彌陀佛」已然念成習慣,一旦遭逢意外,彌留剎那「阿彌陀佛」自然自口中或心念流出,因著這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極樂。
(三)隨意受生:
受生的去向,也跟日常所思極有關係。若平常專心學佛修道,一心一意希望成佛,去世後就會隨此意念往生淨土。因此,日常修持,淨念,佛心念念相續就非常重要。
佛教看待死亡,援引《人間佛教系列》來說明:「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煙飛灰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去。」佛教經典裡,對於這種死亡觀念有很相當多的比喻,略舉其中六種:
1.死如出獄。
2.死如再生。
3.死如畢業。
4.死如搬家。
5.死如換衣。
6.死如新陳代謝。
真正的生命,超越無常、超越無我,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涅槃寂靜」,不生不死,無生無滅。舉個例子,木材燃燒,薪薪傳遞,相續不息,生命本質也是,輪迴流轉不已。有風則生浪,風平則浪靜,動亂自是因牽引而動亂,最終還須歸回寂靜。
以佛教徒的立場而言,生死輪迴,苦難會得到救拔,生命有著無窮希望和生機。但輪迴終歸是苦,所以輪迴的目的是要讓眾生有因緣覺醒開悟。有正見的佛教徒,因此必須勘破輪迴、超越輪迴、不畏輪迴,住於輪迴卻不為輪迴所惑。
認清死亡,從生死輪迴的夢清醒過來,脫離生命的無常苦空!從積極生活開始,替自己來生會更好做準備,替未來世得脫離輪迴積聚因緣。人雖然隨著業力流轉,但自己可以決定造就如何的業,要對自家有信心!
星雲大師云:「在佛門中許多禪師大德的眼裡,死亡不是一種結束,也不是一切終止,更不是消滅,而是生的轉換,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摘自《生生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