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嘉義市/研究人員)
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在一項圓桌論壇,會中喊出「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征服宇宙」口號,未料「征服宇宙」這四個字成為焦點,反對韓國瑜的人士認為,韓市長的談話欠缺周延,不夠嚴謹。
筆者認為,韓市長的十六字口號,不但規畫出台灣未來的走向,若能從台灣的太空政策探討「征服宇宙」的含意,或許會有全新的見解。
中華民國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國家太空中心」,隸屬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為目前台灣掌管太空事務的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成功發展出「福爾摩沙系列」的衛星,包括:福爾摩沙一號、二號、三號、五號、六號(計畫終止)、七號(預計二○一九年)、探空火箭計畫、AMS-01計畫、AMS-02計畫與番薯衛星計畫等,這些衛星對於台灣在太空偵測、救災防治、影像攝影、國際合作等貢獻卓越,台灣不但獲得完美的太空技術交流,對於國內太空的學術研究也有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韓市長喊出的「征服宇宙」,當然有跡可循。
對於台灣來說,雖然國力有限,在太空領域的發展上,自然無法與美、中、日甚至歐洲國家相比,國人對於太空計畫發展的了解,普遍有限,一是受限於國內的科學普及教育仍未普及,二是太空發展計畫屬於高科艱深的科學領域,民眾對於太空科技的了解自然有限。
對於台灣來說,太空政策大致分為三大時期,第一期從一九九一年開始起執行十五年,共花費一百九十七億元。第二期從二○○四年開始,二○一八年結束,共花費二百五十九億元。第三階段從二○一九年開始,預計到二○二八年結束,共花費二百五十一億元,除了積極發展「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外,兩顆「超高解析度光學感測衛星」及兩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也含括在研發計畫當中。
超過七百億元的研發經費,已讓台灣在太空領域上,出現得來不易的成果。對於台灣而言,在經費與人力的有限下,朝向自主開發與國外合作兩大路線進行,不但已有自身的研發團隊,對台灣而言,韓市長喊出的「征服宇宙」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無論從政策面、實務面來看,積極開發太空政策,不但有助於國內產學合作外,更有機會讓台灣增加在國際曝光的機會。由於太空政策在過去歷任的總統候選人或執政團隊,較不輕易在媒體前曝光,韓市長在基金會的場子中喊出如此高見,從「國家層次」的角度來論,外界應持以正面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