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教國語文多年,發現學生文字書寫能力,有逐年減退的現象,許多常用字不會寫或寫錯字,不常用字,如呼籲、沆瀣一氣等寫不出,這是由於過度電腦化、手機化,不知不覺中疏離了文字,也是語文根基不紮實的後果。
早期,國小國語文有十節課,有國語說話、寫字書法課,國中高中每周要寫書法。教改後,國文節數國小減少到五節、國中少三分之一、高中六節剩四節,目前大學國文也從四節減為兩節,書法習字早已不再是被要求的作業。雖然目前學生上課筆記、作文、家庭聯絡簿、周記、考試等都是手寫,但寫錯別字現象愈來愈多。
十二年國教的根基若不穩,大學畢業後使用文字,除非有心,否則必常錯誤百出。已故詩人余光中的硬筆字工整剛毅,自成一格,是少數可以將手寫稿直接付梓的作家。他創作新詩、散文、評論,即使長達三千字,也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書寫也是一種樂趣」、「錯別字更少」,余光中認為,電腦千篇一律的字體,沒有人情味兒、沒有溫度;手寫的比電腦字更能打動人心;透過筆畫的轉折,可以讓手腦更加協調,「用手寫字對腦好」,詩人用心體會文字美妙,他的話值得我們深思。
資訊化時代,從小用電腦中文輸入很方便,年輕人打字輸入飛快,現在更直接在手機打字,甚至用語音傳字,習染既久,真正要提筆寫字就會開始覺得「卡卡」,有時絞盡腦汁也想不來,就是硬擠出來的往往是一籮筐的錯、別字。
所謂「困而後學」,所幸有識之士開始推動習字風氣,目前各地興起推動書法教育,可以加強字型結構的認識,但更盼學校老師或家長個人的自覺、苦心、練習,給學子更多的機會學習與辯正。但根本之計,還是要增加學校國語文課程,以學校教育做指導與學習,才是厚實孩子國語文基礎最好的做法。
黃福鎮(高雄市/大學講師)